写好奏折与信件后,李鸿章将奏折仔细封装,交给亲信快马加鞭送往北京。
那亲信接过奏折,神色凝重,深知此奏折关乎重大。
而信件则交由可靠之人,谨慎地送往安庆曾国藩处。
李鸿章在书房内来回踱步,心中忐忑不安。
这奏折与信件,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必将引起层层涟漪。
朝廷会如何看待他的理由?
曾国藩又会作何反应?
这一切都如同迷雾般笼罩在他的心头。
北京朝廷,慈禧太后收到李鸿章的奏折后,凤眉微皱,展开奏折仔细阅读。
那奏折上的内容让她陷入了沉思,她心中明白李鸿章的顾虑不无道理,但又担忧湘军势力过大,急需制衡。
她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大臣们各抒己见,朝堂之上争论不休。
有的大臣支持李鸿章的请求,认为淮军确实需要休整;有的大臣则认为李鸿章是在推诿,应督促其尽快出兵。
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之上,默默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权衡着利弊。
京,曾国藩收到李鸿章的信后,展开细读,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
他对身边的心腹道:“少荃(李鸿章字少荃)此人,果然老谋深算。”
曾国藩深知李鸿章的意图,既不想与湘军发生冲突,又要在朝廷面前有所交代。
沉思片刻后,决定回信给李鸿章,表示理解他的处境,同时也暗示希望李鸿章能尽快做好准备,共同为平定太平国贡献力量。
曾国藩心中明白,此时与淮军合作才是上策,毕竟朝廷的意图不明,他需谨慎应对。
而在苏州,李鸿章依旧在等待着朝廷与曾国藩的回应。
一方面命令淮军加紧休整,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南京和朝廷的动静。
那苏州城内的淮军大营,将士们在休整之余,也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的战斗。
李鸿章知道,这场政治与军事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必须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在这乱世中保全自己和淮军。
那历史的画卷上,李鸿章的这场权衡与抉择,将成为晚清历史中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篇章,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每一个决定,每一个策略,都可能影响着大清江山的命运,而李鸿章,正站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肩负着沉重的责任,等待着命阅裁决。
话曾国藩刚刚读完李鸿章那封措辞谦恭、理由充分的信,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笑容。
他放下信纸,端起案头的茶盏,轻轻啜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对侍立一旁的心腹幕僚赵烈文道:
“少荃(李鸿章字)……老夫果真没看错他。”
曾国藩的声音带着一丝赞许。
“其言辞恳切,条理分明,所陈困境,亦非虚妄。既体恤朝廷制衡之需,又顾念湘军克城之艰,懂得进退分寸,实乃可造之材。”
他捻着胡须,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欣慰:“此子,能忍,能谋,懂得审时度势,不贪一时之功,是明白人。”
赵烈文躬身附和:“中堂大人慧眼如炬。李中丞此举,既全了朝廷颜面,又避免了与我湘军正面冲突,确是两全其美。”
书房内气氛一时显得颇为轻松,仿佛南京城外的阴云暂时被李鸿章的“识相”驱散了些许。
曾国藩甚至开始在心中盘算,如何给李鸿章回信,既要显得宽宏大度,又要暗示他淮军未来的“配合”需以湘军为主。
然而,这份难得的轻松仅仅维持了片刻。
“报——!!!”
一声急促、带着明显惊惶的呼喊声猛地撕裂了书房的宁静。
一名风尘仆仆、铠甲上沾满泥点的湘军斥候,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进了书房,单膝跪地,声音因奔跑和恐惧而嘶哑变调:
“禀大帅!西南急报!”
“陈逆率领陕回叛军,石逆,苗军,蓝逆号称三十万,自陕南、鄂西突入! 巴东……巴东已失陷! 湖北巡抚李续宜大人……已于前日病逝! 李续宾大人之子、参将李续枯大人……率部死战,力竭阵亡! 唐炯大人……唐炯大人率部断后,如今……如今已失去音讯!”
斥候的声音如同重锤,一下下砸在曾国藩和赵烈文的心头。
“轰隆——!”
仿佛一道惊雷在书房内炸响。
曾国藩手中的茶盏“啪”地一声摔落在地,滚烫的茶水溅湿了他的袍角,他却浑然未觉。
他脸上的所有赞许、欣慰、乃至刚才的盘算,瞬间被一种难以置信的惊骇和凝重所取代。
“三十万?!巴东陷落?!李续宜病逝?!李续枯战死?!唐炯……失踪?!”
曾国藩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尖锐和颤抖。
曾国藩知道革命军三十万是真的三十万,而不是其他军队的号称。
他猛地站起身,双手死死抓住书案的边缘,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身体微微前倾,仿佛要从斥候口中榨取更多的细节。
“湖北防务……李续宜一死……”
“为何苗,蓝,石,陈等逆贼会汇合一起”
斥候只能惶恐地重复:“这个属下不知,只知陈逆势大,来势汹汹,巴东猝不及防……李抚台病重多日,突闻警讯,呕血而亡……李参将率亲兵死战断后……唐大人率残部……下落不明……”
赵烈文的脸色也变得惨白如纸。
他瞬间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陈得才这支太平国西北远征军的主力,本被原本死去的陈玉成寄希望于牵制在陕西,如今却如神兵降般突破鄂西防线,攻陷巴东这个扼守长江上游的咽喉要地!
这意味着湖北西部门户洞开,武昌乃至整个两湖地区都暴露在太平军的铁蹄之下!
而李续宜这位能征善战的湖北巡抚的突然病逝,更是让湖北的防务瞬间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
李续枯战死、唐炯失踪,更是雪上加霜!
曾国藩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他眼前仿佛出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南京城下,弟弟曾国荃焦灼等待援兵的身影;另一幅则是长江中游,遮蔽日的太平军旗帜正汹涌东进,直扑武昌!
“两线作战……” 曾国藩喃喃自语,声音干涩无比。
刚刚还在为李鸿章的“识相”而感到庆幸,以为可以专心对付南京的太平军,转眼间,最可怕的噩梦——腹背受耽两线作战——就以最猛烈、最猝不及防的方式降临了!
曾国藩猛地转头,不再看地上的茶盏碎片,目光如电般扫过赵烈文,声音低沉得可怕,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沉重:
“立刻召集所有军政要员! 传令长江水师,严防洞庭、江汉! 急报朝廷,西南告急! 同时……”
他顿了一下,眼神复杂地望向书案上那封刚刚还让他感到欣慰的李鸿章的信,语气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讽刺和紧迫感: “……再给李少荃发一封急信! 问他,淮军休整好了没有? 问他,那‘需要磨合’的巨炮,练好了没有? 告诉他,湖北危在旦夕! 南京……或许等不了那么久了!”
书房内,刚才的轻松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山雨欲来的窒息福
曾国藩紧握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
李鸿章的“忍”与“谋”,在突如其来的滔巨浪面前,似乎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一场足以颠覆整个战局、甚至影响晚清命阅风暴,正以巴东陷落为起点,轰然爆发。
喜欢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