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江苏巡抚衙门,李鸿章书房。
李鸿章刚刚送走了一位前来商议漕运事夷地方官员,正坐在书案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神情略显轻松。
他刚刚处理完李鸿章那封奏折和信件,心中盘算着朝廷和曾国藩可能的反应。
虽然知道前路依然充满荆棘,但暂时避免了立即与曾国荃兵戎相见的最坏局面,让他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宽慰。
“大人,” 亲兵队长神色凝重地快步走进来,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封口、盖着“十万火急”朱印的信件。
“安庆急件!曾中堂亲笔!八百里加急!”
李鸿章心中一动,眉头微蹙。
曾国藩的回信这么快就到了?
而且用的是如此紧急的传递方式?
他立刻意识到事情非同寻常。
他迅速拆开信封,目光如电般扫过信纸上的内容。
“西南急报?陈扶昊、蓝成富、崔伟……三十万众?巴东陷落?李续宜病逝?李续枯战死?唐炯失踪?”
李鸿章的目光在这些触目惊心的字眼上飞速掠过,脸上的轻松表情如同被寒风吹散的薄雾,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握着信纸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身体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双眼死死盯着信纸,仿佛要将那些字迹烧穿。
“轰隆——!”
一声惊雷仿佛在他脑海深处炸响。
“陈扶昊这家伙……” 李鸿章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一种棋逢对手的惊觉,“……有点东西啊!”
他迅速将傅昊与信中描述的惊战果联系起来。
瞬间明白了事态的极端严重性:
1.
战略重心转移: 陈扶昊以雷霆万钧之势攻陷了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巴东!这等于在湘军后方捅了一把致命的刀子。
2.
湖北门户洞开: 巴东失守,意味着湖北的西大门彻底敞开。
武昌(湖北巡抚驻地)、荆州乃至整个长江中游平原,都直接暴露在傅昊三十万大军的兵锋之下!
湖北是湘军的后方基地和钱粮来源,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3.
统帅真空: 湖北巡抚李续宜这位能征善战、熟悉湖北防务的统帅竟然在危难关头病逝!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李续枯战死、唐炯失踪,更是让湖北的防务指挥体系瞬间陷入瘫痪和混乱。
4.
曾国藩的致命困境: 这一击,彻底打乱了曾国藩的所有部署!
曾国藩的全部精力和精锐部队(包括曾国荃的吉字营)都押在了南京城下。
现在后方突然爆发如此巨大的危机,他腹背受敌,首尾不能相顾!
南京之战的进程必然被打断,甚至可能前功尽弃。
“彻底打乱了……” 李鸿章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了几步,眼神锐利如鹰隼,快速地分析着局势。
“曾涤生(曾国藩字)这下子……可真是被逼到悬崖边上了!”
他敏锐地意识到,傅昊这一手,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神来之笔。它瞬间改变了整个战局的平衡:
●
解南京之围: 无论陈得才是否直接去解南京之围,他都能极大地牵制和分散湘军的兵力与注意力,客观上大大减轻了南京守军的压力。
●
迫使朝廷变招: 如此巨大的危机,朝廷绝不可能坐视湖北沦陷。
曾国藩的“专攻南京”策略必然被打破,朝廷会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各地督抚(包括他自己!)出兵救援湖北、拱卫长江中游!
●
淮军价值飙升: 在曾国藩主力被钉在南京城下、湖北防务崩溃的危局下,他李鸿章麾下这支相对完整、装备精良(尤其有重炮)的淮军,其战略价值瞬间变得无比重要!
朝廷的目光和压力,会立刻转向他。
“来人!” 李鸿章猛地停下脚步,声音陡然变得沉稳而有力,之前的震惊已被一种洞察全局的精明所取代。
“立刻请薛福成、刘铭传、程学启、郭松林诸位大人速来书房议事! 再备快马,给我立刻去查探巴东、湖北方向的最新军情! 还荧”
他拿起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下几个字,递给亲兵,“立刻给安庆曾中堂回信! 就本抚已知悉西南巨变, 即刻整军, 随时听候朝廷与曾中堂调遣! 但需明确告知,淮军休整未毕,巨炮磨合尚需时日,非本抚推诿,实乃力有不逮,恐难仓促应大敌! 此信,八百里加急!”
亲兵领命,飞快而去。
李鸿章站在书案前,望着窗外阴沉的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下巴。他心中波澜起伏:
●
对傅昊战略眼光的震惊与忌惮。
●
对曾国藩瞬间陷入绝境的复杂心情(有同情,更有对潜在机遇的敏锐嗅觉)。
●
对朝廷即将施加的巨大压力的清醒认知。
●
最重要的是—— 他看到了在曾国藩的困境和朝廷的恐慌中,淮军乃至他个蓉位可能迎来的巨大转机!
他必须在“救援湖北”的大义名分下,既要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以符合朝廷期望,又要巧妙地利用“休整未毕”、“巨炮未合”等既成事实(他之前奏折里的理由)为自己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被立即投入最惨烈的湖北战场去填坑。
北京,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
深夜的养心殿笼罩在一片凝重的寂静中,只有烛火在鎏金烛台上不安地跳动,将几位军机大臣和六部尚书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冰冷的金砖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连呼吸都变得心翼翼。
慈禧太后端坐在御座上,凤冠上的珍珠流苏却微微颤抖。
她刚刚听完军机处连夜呈递的急报——陈逆号称三十万众,已突破鄂西防线,攻陷巴东!
湖北巡抚李续宜病逝!
参将李续枯战死!
唐炯下落不明!
武昌震动,湖南告急!
“三十万……三十万……” 慈禧太后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纸摩擦。
她纤细的手指用力揉搓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仿佛这样就能驱散那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巨大恐慌。
“真是多事之秋啊!老爷这是要亡我大清吗?!”
她的目光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大臣们。
恭亲王奕?脸色铁青,双手紧握成拳,指节发白,显然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打得措手不及。
军机大臣文祥、宝鋆等人脸色灰败,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六部尚书们更是大气不敢出,连平日里最善于揣摩上意的几位,此刻也如同泥塑木雕。
“话啊!” 慈禧太后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崩溃的尖锐,打破了死寂。
“都哑巴了?!三十万大军压境,巴东失守,湖北巡抚病亡!武昌、长沙危在旦夕!你们……你们告诉本宫,现在哪里还有兵力啊?!”
她的质问如同重锤,砸在每一位大臣的心头。
恭亲王奕?上前一步,声音沙哑而沉重:“太后明鉴!臣等……臣等已将各处可用之兵,尽皆奏明太后。”
他每一处,就仿佛在宣读一份绝望的清单:
●
“左宗棠部在浙江,正与李世贤逆匪激战,寸步难离!”
●
“李鸿章部在苏州,围攻陈坤书逆匪,战事胶着,其部亦需休整!”
●
“曾国藩部主力,尽在京(南京)城下,曾国荃部更是深陷围城,抽调一兵一卒,恐致前功尽弃!”
●
“僧格林沁王爷的蒙古马队,正与山东、河南的捻军张宗禹,赖文光,宋景诗等部缠斗,分身乏术!”
●
“西北陕甘,回乱未平,局势糜烂,何谈抽调兵力东援?”
奕?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乎成了绝望的叹息:“ 臣……臣遍查下,实已无可用之兵卒、可调之将帅矣!”
喜欢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