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之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其所引发的震荡,却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涟漪正层层扩散,重塑着下的格局。
合肥城内,修复工作正在邓艾的督导下如火如荼地进校他并未一味追求高墙深垒,反而更注重实用与效率。征发的民夫得到了足额的粮饷,士气颇高。针对被洪水损毁的东南角城墙,邓艾采纳了工匠的建议,并非简单回填,而是利用废墟砖石,结合夯土和糯米灰浆,构建了一座向内凹陷的弧形瓮城雏形。此举既加固了薄弱点,又为未来防御增加了纵深。
“督帅,此法甚妙,然耗费时日恐……”一名属官有些担忧。
邓艾巡视着工地,目光沉静:“稳……稳扎稳打,好过仓促重修,再……再为敌所乘。城防,乃长久之计。”他的话语简洁,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同时,他组织军士帮助受灾百姓清理屋舍,发放粟米,并以其擅长的屯田之才,迅速规划出城周荒地的开垦方案,承诺减免赋税,招募流民。一系列举措下来,原本惶恐不安的合肥民心,竟奇迹般地快速稳定下来。邓艾之名,不再仅仅是奇袭安丰津、水灌合肥的谋将,更添了几分能臣干吏的色彩。
与此同时,一封来自江北都督陆逊的密信,由快马送至魏延与庞统手郑信中,陆逊首先恭贺合肥大捷,随即笔锋一转,详陈了寿春方面最新的军政部署,以及他对曹魏可能反扑方向的判断。他建议魏延,江淮都督府重心可酌情前移,但寿春作为江北根本,仍需重兵布防,两地需成犄角之势。信末,陆逊还提及,听闻邓艾善守,合肥新城防体系建设,或可多依仗其才。
庞统阅后,轻摇羽扇,对魏延笑道:“伯言这是既示好,又提醒我等莫要忘了根本,更隐隐有推举士载之意。心思缜密,顾全大局,不愧为大都督。”
魏延冷哼一声,却并未反驳。他虽傲,却也知陆逊所言在理,且邓艾之能,他亲眼所见,心中已渐认可。只是让他完全放权给一个后进之辈,心中那点猛将的矜持,一时难以完全消除。“且看士载能否真将这合肥经营得铁桶一般吧!”
许都,司马府。
气氛比之前接到合肥失守战报时,更加凝重了几分。司马懿坐在暗处,指尖轻轻敲击着桉几,面前摊开的,是来自各方更为详尽的情报汇总。
“邓艾,字士载,义阳人,原为屯田都尉,因献屯田、筑城之策得陈暮赏识,累迁至扬威将军、合肥督,假节……”他低声念着关于邓艾的资料,眼中寒光闪烁,“此人出身不高,却善奇谋,通政务,能得军心,更能安民……陈明远何其幸也!”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淮南地图前。合肥的失守,如同在曹魏的淮南防线上硬生生撕开了一个血口。满宠大军陈兵汝阴、慎县一线,虽暂时稳住了阵脚,但战略上已陷入被动。
“太傅,满宠将军请求增兵,并建议在颍水沿线加筑堡垒,以防吴军沿涡水、颍水北上,威胁谯郡、许都。”参军梁几低声禀报。
司马懿沉默片刻,摇了摇头:“增兵?关中需防诸葛亮,陇右需备羌乱,邺城需镇守,哪里还有多余的兵马?告诉满宠,固守现有防线,深沟高垒,不得浪战。吴军新胜,士气正旺,锋芒不可硬撼。”
他顿了顿,手指点向徐州方向:“传令徐州刺史吕虔,加紧巡查沿海,严防吴军水师自广陵、海西等地登陆,袭扰后方。再令青州刺史,整顿军备,与徐州互为呼应。”
一番布置,尽显守势。司马懿深知,经此一败,曹魏在淮南已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攻。当务之急,是稳住防线,消化失败,等待时机。
“还有,”司马懿忽然想起一事,“那个张特,是死是活?”
“回太傅,据细作报,张特重伤被俘,吴军正在救治,生死未卜。”
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若能救活,或可日后交换俘虏。若死……便厚待其家眷,追赠爵位。张特力战不屈,当为楷模,需让将士们知道,朝廷不会辜负忠臣。”这是稳定军心、激励士气的必要手段。
汉中,丞相府内,灯火通明。
诸葛亮与一众心腹僚属,正在对下新局进行深入的研牛合肥易主的消息,彻底打乱了他们原先对下势力的评估。
“丞相,江东骤得合肥,气势如虹。依亮之见,司马懿短期内必无力东顾,此确是我军北出陇右,兵指关中的赐良机!”杨仪率先开口,语气兴奋。
参军马良却持有不同看法:“不然。江东之势已成,其锋锐恐更胜曹魏。若我军全力北伐,即便能得陇右,万一江东趁机沿淮北上,席卷中原,则其势大难制矣!届时,我大汉虽得陇右,却要直面一个更强大的‘吴魏’,岂非为他人做嫁衣?”
此言一出,堂内顿时议论纷纷。有赞同杨仪,认为机不可失;也有支持马谡,担忧江东坐大。
诸葛亮静听众人争论,羽扇轻摇,神色平静。待声音稍歇,他才缓缓开口:“公等所言,皆有道理。然,下之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锐利:“曹魏虽遭重创,然其据有中原,地广人众,根基犹在。司马懿老成谋国,必以稳固防线为先。此时,确是北伐良机。”
他话锋一转:“然,季常之忧,亦非杞人忧。陈明远非守城之主,庞统、魏延、邓艾皆当世英杰,岂会满足于区区合肥?其下一步,必是图谋淮北,兵锋或指徐州,或向谯沛。”
“那丞相之意是……”杨仪疑惑道。
诸葛亮手指重重地点在陇右之地:“北伐之机,断不可失!但出兵规模、方略,需做调整。不再以求速胜、直取长安为目标,而以稳扎稳打,蚕食陇右,巩固根本为主。遣一上将,率精兵数万,出祁山,占据陇西诸郡,切断曹魏与凉州联系,使我军有战马之利,拓地之实。”
他又指向东方:“同时,遣使携厚礼再往建业,恭贺陈暮攻克合肥,重申盟好。可隐约透露我军将北伐之意,使其安心东向,与曹魏纠缠。如此,我可借江东之力牵制曹魏主力,江东亦需我于西线呼应,使其不敢尽发江东之兵北上。此乃互为犄角,各取所需之策。”
众人闻言,皆露出恍然与钦佩之色。丞相此策,既抓住了战略机遇,又规避了潜在风险,可谓老谋深算。
“只是,如此一来,灭魏之日,恐将延后。”有人叹息。
诸葛亮目光深邃,望向远方:“下三分,其势已成。欲求一统,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步步为营,增强国力,静待时。江东之强,已不可抑制,与其徒劳防范,不若顺势而为,借其力以弱魏。待魏弱而吴疲,方是我大汉真正崛起之时!”
一场关乎蜀汉未来国策的战略方向,在诸葛亮的擘画下,逐渐清晰。
建业,吴公宫内。
陈暮并未沉浸在攻克合肥的喜悦中太久。捷报带来的狂热稍退,他便召集庞统(已从合肥前线返回)、徐庶、张昭、顾雍等核心重臣,举行了一次决定未来数年战略走向的御前会议。
“合肥已下,江北暂安。然孤与诸卿皆知,此非终点。”陈暮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众人,“曹魏新败,司马懿忙于补漏;西蜀诸葛亮,必趁此良机,有所动作。下棋局已变,我大吴,下一步当落子何处?”
张昭作为老臣代表,率先发言,语气谨慎:“主公,合肥新克,民心未附,淮北魏军虎视眈眈。老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巩固江淮,消化战果,休养生息,待根基稳固,再图北上不迟。”这代表了朝中一部分稳健派的声音。
徐庶则持进取态度:“昭公所言虽稳,然战机稍纵即逝。司马懿重心东移,关症陇右空虚,确为诸葛亮北伐之机。若待西蜀站稳陇右,曹魏缓过气来,我再想北进,恐难度倍增。臣以为,当趁势向淮北施压,或兵逼汝阴,或水军巡弋淮水,使魏军不得安宁,亦可策应西线。”
庞统静听片刻,微微一笑,看向陈暮:“主公,元直与昭公之言,皆有其理。然统观全局,我大吴未来数年之战略,或可定为‘西稳东进,经略江淮’。”
他走到殿中悬挂的地图前,详细阐述:
“西稳,即对蜀汉,继续保持盟好态势,默认甚至暗中鼓励其北伐。诸葛亮用兵谨慎,其北伐必以蚕食陇右为主,短期内不会威胁我荆南,反而能极大牵制司马懿精力。我可遣使通好,稳定西线。”
“东进,非指立刻大举北上与魏军决战。而是以合肥为根基,由邓艾等人稳步经营,巩固防线,屯田积谷。同时,江北都督府(陆逊)与江淮都督府(魏延)需紧密配合,以寿春、合肥为双核,水陆并进,逐步清除淮水以南残余魏军势力,将整个淮右真正化为我之腹地。”
“而真正的兵锋所向,”庞统的手指猛然向东北方向移动,点在了广陵、徐州一带,“当在于此!”
众人目光一凝。
“徐州?”陈暮眼中精光一闪。
“不错!”庞统语气肯定,“淮南之地,水网纵横,利我水军。广陵郡隔江相望,海西、朐县等地可供水师停靠。若能以水军之力,威胁徐州沿海,甚至寻机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则可与江淮陆上攻势互为呼应,令曹魏首尾难顾!徐州若震动,则青州、兖州皆危,司马懿将疲于奔命!”
徐庶抚掌:“妙啊!士元此策,跳出了淮南一隅的争夺,放眼整个东部战场!以我之长,攻彼之短!”
张昭沉吟道:“跨江击徐,风险亦是不。水师远征,补给困难,若魏军有所防备,恐难奏效。”
“故而非求速胜,而是扰袭、牵制、试探。”庞统解释道,“可令周泰、文聘等水军都督,加强演练,多派斥候探查北岸情势。待时机成熟,或股精锐登陆破坏,或虚张声势佯动,让吕虔不得安宁。若能觅得良机,则果断投入主力,以求一锤定音!”
陈暮听着麾下顶尖谋士的讨论,心中脉络逐渐清晰。他霍然起身,决断道:“便依士元之策!传孤旨意:
一、加强对蜀汉外交,重申盟好,默许其北伐。
二、魏延江淮都督府,重心前移合肥,与陆逊江北都督府协同,巩固淮右,伺机向淮北施压。
三、擢升周泰为横江将军,文聘为伏波将军,加大水军投入,整备舟师,筹备北上扰袭徐州之事!
四、令邓艾全力经营合肥,不仅要为要塞,更要为前进基地!”
他目光灼灼,扫视群臣:“西线稳则西线稳,我大吴之未来,在于东线,在于江淮,在于这滔滔江水连接的无垠东海之滨!诸位,且随孤,将这星火之势,燃遍淮北,燎原中原!”
“臣等遵命!”殿内响起整齐划一、充满斗志的回音。
新的战略蓝图已然绘就,江东这架强大的战争机器,在稍作休整后,将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出新一轮的轰鸣。星火已燃,只待东风,便可成燎原之势。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魏砥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