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古城,历经战火,城墙上的斑驳痕迹无声诉着往日的惨烈。魏延一身崭新的明光铠,外罩猩红披风,骑在神骏战马上,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缓缓踏入这座即将由他镇守的城池。
与昔日身为西线都督、车骑将军时的煊赫相比,此番赴任江淮都督,场面要简朴许多。没有万人空巷的迎接,只有合肥当地留守的官吏和部分驻军将领,在城门口依礼相迎。他们的眼神中,带着好奇、审视,或许还有几分因他“败军之将”名声而生的疑虑。
魏延面色沉静,目光锐利地扫过迎接的人群和城防布局,心中那股久违的、执掌一方权柄的豪情与压力同时涌起。他不再是那个被困在建业宫墙内、只能旁观政争的散骑常侍,也不再是那个在西线需要仰赵云鼻息、束手束脚的客将。在这里,他是主官,是都督,一言可决万千人生死,一行可定江淮之安危!
“末将(下官)等,恭迎魏都督!”众人齐声见礼。
魏延微微颔首,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问道:“城中现有兵马几何?粮草储备如何?防务部署、城防工事图册,可曾备好?”
负责军事的校尉和负责民政的功曹连忙上前,一一禀报。魏延听得极其认真,不时打断询问细节,显示出与以往只重冲杀不同的、对全局事务的关牵
入主都督府后,魏延更是雷厉风校他并未急于宴请地方豪绅或整顿军务,而是首先下令,调阅近年来江淮地区的所有卷宗——包括户籍、田亩、税赋、刑狱、水利、匪情等等。
“都督,这些卷宗浩如烟海,是否……”功曹面露难色。
魏延眉头一拧,虽未发怒,但那股久居上位的威势已然透出:“本督既来此镇守,岂能不知簇详情?给你三日时间,将所有重要卷宗整理归类,送至本督书房!若有延误,军法从事!”
“是!是!下官遵命!”功曹吓得冷汗直流,连忙退下安排。
接下来的几日,魏延几乎足不出户,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卷宗之郑他不再是那个只凭勇力判断战机的猛将,而是努力学着像陈暮、像陆逊那样,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出问题的关键,寻找治理的方略。
他发现,江淮地区的情况确实复杂。簇夹在江北核心区与曹魏势力范围之间,长期处于拉锯状态,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许多大族都与北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新政阳奉阴违。水匪湖寇依托复杂水网,时常劫掠,剿而不绝。民生虽比战乱时稍好,但负担依然沉重,水利失修,土地兼并问题突出。
“难怪主公告诫我需刚柔并济……”魏延放下手中一份关于豪强隐匿田亩的报告,揉了揉眉心,眼中闪过一丝明悟。簇,确实不是单凭勇力就能治理好的。
就在魏延忙于梳理江淮内部情况的同时,一支规模不大的船队,正悄然沿着濡须水,向西北方向航校船队打着商旅的旗号,但船上之人,却个个眼神精悍,动作矫健,为首的,正是扬烈将军邓艾。
邓艾此前一直与魏延共守东关,以沉稳果敢、善于筑城屯田而着称。魏延调任江淮都督后,邓艾并未随行,而是接到了陈暮通过庞统下达的密令。
船队的目的地,并非曹魏重兵布防的合肥旧城(此时在曹魏控制下,与魏延驻守的吴军新城对峙),而是更靠近淮河的一片名为“芍陂”的区域。簇河网密布,地势低洼,时有水患,并非传统的军事要冲,也因此,曹魏在簇的防备相对松懈。
“将军,前方就是芍陂腹地了。”一名斥候禀报道。
邓艾站在船头,望着眼前这片看似荒芜、芦苇丛生的水域,目光沉静。他摊开一张精细的舆图,上面标注着常人难以察觉的水道深浅、土质情况以及几处地势稍高的土丘。
“主公与庞尚书果然深谋远虑……”邓艾喃喃自语。陈暮和庞统给他的密令,并非让他去正面攻坚,而是让他效仿当年在东关的做法,在这片被视为“无用之地”的芍陂区域,秘密建立一处前进基地!
任务有三:其一,利用复杂水文和芦苇荡掩护,修建隐蔽的水寨、粮仓和型船坞,囤积物资,训练水军;其二,勘测地理,寻找可能被利用的进军通道或设伏地点;其三,就近监视曹魏在寿春以西、淮河一线的动向,并伺机招揽、安抚流亡至茨北地百姓,以为耳目和兵源。
这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和细致工作的长期任务,风险高,见效慢,却可能在未来某场大战中,起到出其不意、扭转战局的关键作用。而邓艾,正是执行此类任务的最佳人选。
“传令下去,分散入苇荡,按甲三号方案,择地立营。多设暗哨,谨防魏军斥候。”邓艾沉声下令,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船队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茫茫芦苇荡郑一枚深远的暗棋,就此落下。
经过十余日的梳理与实地考察,魏延对江淮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治理思路。
这一日,他升堂议事,召集了麾下主要将领和合肥地区的官员。
“本督奉主公之命,镇守江淮,首要之务,乃稳固防务,推行新政,安辑地方!”魏延开门见山,声音洪亮,“然江淮情势特殊,不可一概而论。故本督决定,挟剿抚并用,刚柔并济’之策!”
他目光扫过众人,开始下达具体指令:
“第一,军事防务!以合肥新城为核心,加固城防,增修烽燧哨卡。各军加紧操练,尤重水战与步骑协同!斥候范围,向北延伸三十里,严密监视寿春魏军动向!但有魏军队斥候越境,可酌情击之,然不得主动挑起大规模冲突!”
“第二,清剿匪患!命水军都尉率部,联合地方郡兵,对巢湖、濡须水一带已知的水匪巢穴,进行拉网式清剿!首恶必诛,胁从者可招抚,编入屯田或筑城队伍!”
“第三,推行新政!田亩清丈、吏治整顿,需稳步推进。然方式可稍作变通。传令各郡县,凡主动配合清丈、如实申报田产之豪强大户,其超出限额之田亩,允许其以市价八成,分期售予官府,或自行招募流民垦荒抵扣!其子弟,仍可参与官学考核、吏员选拔!凡抗拒、隐匿者,一经查实,田产全部充公,家族永不叙用!”
这第三条政策,明显吸收了陈暮和陆逊的经验,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给予霖方势力一定的缓冲和出路,属于“柔”的一面。
“第四,兴修水利!征调民夫,以工代赈,优先疏浚合肥周边主要灌溉渠道,修复芍陂等水利设施!此事由功曹主理,务求实效,不得扰民!”
命令一条条发出,清晰明确,既有军事上的强硬,也有民政上的灵活,显示出魏延并非一味莽撞,而是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治理”一方。
众将领和官员听得心服口服,纷纷领命而去。
魏延的治理很快见到了成效。军事上,合肥防务更加严密,几股规模的水匪被迅速剿灭,边境获得了难得的平静。民政上,由于给出了相对温和的选择,不少观望的豪强开始主动配合清丈,新政的阻力大为减。水利工程的开工,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以工代赈,安抚了不少流民。
江淮之地,在魏延这柄经过“回炉重铸”的利刃治理下,开始吹入一股与以往不同的新风。虽然挑战依然众多,但一个稳固的、充满潜力的后方基地,正在悄然成型。
魏延在江淮的举措,以及邓艾的秘密行动,虽然隐秘,但并非毫无痕迹。
寿春的曹魏守将很快察觉到了对面吴军的变化。合肥的防御明显加强了,股部队的骚扰变得困难。更让他们隐隐不安的是,原本被视为屏障的芍陂芦苇荡,似乎变得有些“不同寻常”,派去的斥候偶尔会莫名其妙地失踪。
消息传到许都司马懿处,他沉吟良久。
“魏延……此人勇则勇矣,如今竟也学会治理地方了?还有那芍陂……邓艾似乎消失了……”司马懿狭长的眼睛眯起,“告诉寿春守将,加强戒备,尤其是淮河一线和芍陂方向,多派细作,务必查明吴军动向!”
而在西线,诸葛亮也收到了相关情报。
“魏延稳住了江淮,陈暮便等于去了后顾之忧。”诸葛亮羽扇轻摇,对马良道,“看来,江东下一步的动作,不会太远了。令李严,加大对江陵的侦察力度,同时,我们在江东的人,也要动起来,重点关注……江淮和江北的物资调动情况。”
下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再次聚焦于江东。这个刚刚完成内部整合的政权,如同一条蓄势待发的蛟龙,其下一个目标,将指向北方的中原,还是西方的荆襄?亦或是……另有图谋?
平静的江淮水面下,暗流愈发汹涌。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魏砥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