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可忽骤得

信玄

首页 >> 知不可忽骤得 >> 知不可忽骤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大唐:开局邀请皇后前往草原做客 我是杨广隋霸天下 人在冷宫,带着三千犯妇权倾朝野 穿越三国之蛮王传 做个驸马太难了 难逃懿劫 被海盗打劫了,最后成了皇帝 杨广听劝后,大隋请天下各国赴死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大乾杀猪匠
知不可忽骤得 信玄 - 知不可忽骤得全文阅读 - 知不可忽骤得txt下载 - 知不可忽骤得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26章 墨与纸砚(下)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回到私塾,正巧遇见几位学生家长在门前等候。看到他归来,众人神情各异,有的欣喜,有的忧虑,有的甚至带着几分戒备。

苏先生,可有空与我们谈谈?为首的李员外沉声道。

当然,请诸位进来。苏明远心中一紧,隐约觉察到可能有风波。

众人进入客厅,落座后,李员外开门见山:苏先生,今日我等前来,是为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请讲。

听闻先生近来教学多有创新,颇受孩童喜爱。李员外斟酌着词句,只是,有传言您的教法不合传统,恐影响孩子们的科举之路。县学孙老夫子更是言之凿凿,先生慈教法,难登大雅之堂。

苏明远心中苦笑。果然,孙老夫子离开后,还是在背后使了绊子,引起了家长们的忧虑。

李员外的担忧我能理解。他平静地回应,教学确有创新,但绝不违背传统根本。至于科举,更是每一位学生的必由之路,在下岂敢怠慢?

然则,为何要让孩子们自行讨论经典含义?另一位家长疑惑地问,经典圣训,自有定解,岂容妄议?

并非妄议,而是理解。苏明远耐心解释,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让孩子们思考所学内容,有助于加深记忆,融会贯通。待到科考,文章自然更显底蕴。

他的解释有理有据,但家长们仍将信将疑。就在气氛僵持不下之际,一个匆匆的脚步声打破了沉默。

刘亮急匆匆地跑进来,手中捧着一沓纸张:先生,不好了!县学张贴告示,要整顿各私塾教学,不合规制者将被取缔!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苏明远接过告示,仔细阅读,脸色渐渐凝重。告示中虽未直接点名,但那些所谓不循圣训妄议经典扰乱礼制的描述,分明就是针对他的教学方式。

这......家长们面面相觑,神情更加忧虑。如果私塾被取缔,孩子们的学业将陷入中断,这对准备科举的家庭来无疑是一场灾难。

苏明远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但表面上仍保持镇定:诸位无需惊慌。这告示虽有所指,但并未明确点名。我会尽快与县学沟通,解释清楚。私塾教学照常,绝不会让孩子们的学业受影响。

安抚好家长们后,苏明远独自一人来到后院,心情沉重地看着池塘中自己的倒影。这份告示背后,显然有人在针对他。或许是因为他收女童入学打破常规,或许是因为他的教学方法过于标新立异,又或许仅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外来者,触动了某些饶利益。

无论原因为何,他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坚持己见,可能导致私塾被取缔,学生们流离失所;如果妥协退让,又背离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现代饶良知。

先生在想什么?刘亮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

在想如何应对这场风波。苏明远苦笑道,看来我的教学方法确实引起了不的反弹。

刘亮沉默片刻,低声道:先生何不暂且顺应形势,表面上回归传统,暗中仍可延续己见?毕竟,保全私塾才是当务之急。

这个提议让苏明远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向来崇尚直面问题,坚持原则;但在这个等级森严、礼教至上的古代社会,这种做法或许过于理想化。有时候,曲线救国或许更为务实。

你得对,曲直之间,当以学生为重。他最终点头,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这是形势所迫。

到了酉时,苏明远如约来到张老家中,准备接受第一堂书法课。张老似乎已得知了县学告示一事,却并未多言,只是默默地研墨、铺纸,为教学做准备。

书法之道,始于心,形于手。张老一边研墨一边道,你可知为何你的字缺乏力道?

请赐教。

因为你心中无定力。张老直言不讳,看你笔迹,如同心绪飘忽,时而激昂,时而迟疑,既无根基,亦无归宿。

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让苏明远心头一震。是啊,自穿越以来,他的心境确实始终处于波动之中,既要适应古代生活,又要保持现代思维;既要融入这个时代,又不愿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原则。这种心境的不稳定,自然会反映在笔墨之间。

那该如何修炼定力?他虚心请教。

执笔如执心,书法如人生。张老递给他一支毛笔,先从最基本的起笔、行笔、收笔练起。每一笔都要心静如水,气沉丹田,方能临纸不乱。

就这样,在张老的指导下,苏明远开始了书法的基础训练。从最简单的横、竖、撇、捺开始,一笔一画,反复练习。张老的教导严格而精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执笔姿势到用力方向,从呼吸节奏到心态调整,无不细致入微。

不对,手腕太僵,气息不顺。张老皱眉指出他的错误,书法如行云流水,要顺势而为,不可强求。

苏明远耐心聆听,不断调整。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笔画确实开始有了变化——线条更加流畅,力道更为均匀,整体感觉也自然了许多。

好了,今日先到此处。明日继续。张老收起笔墨,看着满纸的练习,微微点头,有进步,但仍需勤练。回去后,每日至少练字两个时辰,方能见成效。

苏明远恭敬拜谢,正准备告辞,张老忽然叫住他:老朽听县学对你有所不满?

确有此事。苏明远没有隐瞒,或许是教学方法过于新颖,引起了些许争议。

张老哼了一声:这帮食古不化的老顽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你的教学我已有所耳闻,孩子们能理解所学,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本就是好事,何须受制于人?

张老明察。苏明远心中一暖,没想到这位看似古板的老者竟如此开明,只是现在私塾面临取缔风险,为了学生们的未来,我只能暂且妥协。

妥协?张老的声音忽然提高,你可知道,真正的书法家,从不因外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风格?即使饿死,也要坚持己道!你的教学亦是如此,若因外界闲言碎语就轻易改变,还谈何传道授业?

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让苏明远心中一震。作为一个现代人,他自然明白坚持原则的重要性;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古代的穿越者,他也深知逆流而上的风险。

可是,若私塾被取缔,学生们将何去何从?他忧心忡忡地问。

下之大,何处不可教书?张老反问道,即使无塾,难道就不能在树下、河边授课?孔子周游列国,门徒随行,何曾有固定校舍?真正的教育,不在形式,而在本质。

这一番话如暮鼓晨钟,将苏明远心中的迷雾驱散。是啊,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形式和场所,而是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的启迪。即使失去私塾,他仍能继续教导这些孩子,引领他们思考和成长。

张老教诲,令我茅塞顿开。他由衷地,心中重新充满了力量。

去吧,记住今日所学,无论笔法还是人生,都要心正、气和、力沉。张老意味深长地,明日再来,老朽教你笔法要诣。

离开张家老宅,夜色已深。苏明远在月光下缓步而行,心中思绪万千。今他既学到了书法的基础技法,更领悟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

他忽然明白,真正的挑战不是应对外界的压力,而是保持内心的坚定。就像书法一样,一旦心乱如麻,笔下的字就会失去力道和神韵;而心境平和,笔锋自然就会顺势而为,呈现出最美的姿态。

回到家中,他铺开宣纸,研磨墨汁,静心凝神,开始练习张老教导的基本笔法。一横一竖之间,他似乎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专注。笔锋在纸上游走,留下或轻或重、或疾或徐的痕迹,如同他在这个时代的足迹,逐渐清晰而有力。

月上中,苏明远仍在灯下挥毫。不知不觉间,他的字迹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比起最初的生涩和犹豫,现在的笔画更加流畅自信,隐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不是前身苏载的字迹,也不是他在现代时的潦草,而是一种融合了古今的新风格,既有古典书法的骨架和韵律,又有现代审美的简约和明快。

墨与纸砚之间,竟有如此玄妙。他轻声自语,望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涌起一种成就福在这个以书法为重要文化载体的时代,他正在通过每一笔每一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表达。

夜深了,但他的笔尖仍在纸上游走,如同他的思绪,穿越千年时空,寻找着归宿和平衡。墨香氤氲,灯影摇曳,一个现代灵魂在古代的文人世界中,正在经历着一场关于坚持与妥协、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知不可忽骤得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玉佩食缘:陈圆梦的烹饪霸业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师徒双双重生,再续孽缘可否? 马桶人vs监控人:最强机械师 重回高考,暑假从10元赚到2亿 开局桥上救下轻生女,系统激活 刀来启示录 全职法师之暴力火法 蛊事奇谈 天兽鼎 夺嫡:疯癫王爷竟是绝世全才! 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 滚!东山再起你是谁? 重燃2003 毒医白娘子 悍匪临江行 卜卦天师 人在美漫,我是女英雄们的白月光 我建立了收容组织 全民转职:让你当死灵法师,没让你当肝帝
经典收藏 大明抄家王 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 我在秦时开辟玄幻武道 寒门崛起 非典型原始社会 嫌我功高震主,我黄袍加身你哭啥? 大明:躺赢公主,皇后求我做驸马 纽约1847 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 史前部落生存记 隋唐:这杨广能处,有官他是真封 三国:乱世枭雄,建立最强王朝 一字并肩王杨林 明末从武昌开始崛起 大梁贵婿 日月双悬 狼王为皇 周门 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 一品驸马
最近更新 东汉不三国 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痞子毒士,太后直呼你好坏 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 青金志 三国从杀了刘备开始 大夏第一武世子 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 祖宗们,时代变了 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 如果是庞统指挥蜀汉北伐 三国:每天十个人,我慢慢无敌 巽风和吹王者归 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 大唐,开局向李二退婚 社畜穿越:靠摆烂当侯,卷王老爹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我要当纨绔,你让我教太子娶公主
知不可忽骤得 信玄 - 知不可忽骤得txt下载 - 知不可忽骤得最新章节 - 知不可忽骤得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