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馆的院落里,秋虫的鸣叫声都显得格外清晰,衬得这兰州的夜晚愈发静谧。可李绛的心,却比长安最喧闹的东市还要嘈杂。
他挥退了前来伺候的驿馆下人,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窗外,那盏悬挂在街口的电灯,散发着稳定而明亮的光芒,将一片街道照得通明,飞蛾在灯罩周围徒劳地扑腾着。
这光,比宫中最昂贵的牛油巨烛还要亮上十倍,却听闻在兰州城中,几乎遍布了每一条主干道。
成本几何?
这个在杨文菁口中听来的新词,此刻却在李绛脑中挥之不去。如此大规模的铺设,其耗费必然是文数字。
然而,看郭侗那习以为常的神情,看街上行人那安之若素的模样,这样的电灯在西北,恐怕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
李唐……他究竟从何处得来的这泼财富,又是如何点石成金,将这不毛的西北边陲,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李绛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宴席上,回到了李唐那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字字千钧的两个条件上。
第一个条件:请朝廷下旨,于河南道、河北道、山南道等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的州县,募民百万,迁往河西、陇右。
西北王府将承担所有移民的安置、授田、口粮等一应开销,并向朝廷支付每户十贯钱的“人头税”,只求朝廷行文通关,给予方便。
第二个条件:请朝廷准许西北王府在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四地,设立“西北商会”,负责销售西北特产,采买中原物资。
商会所雇之人,所租之地,皆受西北王府律法管辖,所在州府不得干涉。所有经商会进出之货物,一律免除关税。
当李唐微笑着出这两个条件时,李绛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灵盖。
这哪里是条件?这分明是两把最锋利的刀子,一把插向大唐的根基,一把抵住大唐的咽喉!
大唐立国之本,无非人口与土地。
如今藩镇割据,朝廷能直接掌控的人口本就已大不如前。李唐一开口就要数百万之众,而且专挑那些因灾而活不下去的流民。
对于地方官吏而言,这是甩包袱,是好事。对于朝廷而言,这是拿到了实打实的千万贯钱,能大大缓解财政危机,也是好事。
对于那些食不果腹、辗转沟壑的灾民而言,能去一个有饭吃、有田种、有活干的地方,更是大的好事!
看起来,这是一件三方共赢的美事。
然而,身为大唐新任宰相兼兵部尚书,李绛显然看得更深。
他看到的是,大唐最根本的人口基数,正在以一种朝廷默许、百姓自愿的方式,源源不断地流向西北。
今日是数百万,明日若再有灾,是否就是上千万,甚至数千万?
长此以往,中原之地日渐凋敝,西北之地却日益兴盛。此消彼长之下,下大势将彻底逆转!
这比直接割让城池土地,还要阴狠百倍!割地尚有收复之日,可人心一旦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第二个条件,更是釜底抽薪之计。
“西北商会”?
这不就是国中之国吗?!
所谓的“西北特产”,李绛今日已经见识了冰山一角。
那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那清冽提神的“汽水”,那削铁如泥的“百炼钢”刀具……任何一样放到中原,都足以引起疯抢,赚取海量财富。
而免除赋税,则让这些本就极具竞争力的商品,拥有了无可匹敌的价格优势。中原的那些手工作坊,如何能与之抗衡?
恐怕用不了几年,便会纷纷倒闭,无数工匠将会失业。
届时,西北商会再以招工为名,将这些失业的工匠一网打尽,带回西北……
李绛不敢再想下去。
他发现,李唐的每一个举动,都精准地指向一个核心:人口。
他要灾民,他要工匠,他要一切能为他所用的人。他像一只贪婪的饕餮,正试图将大唐最精华的部分,一口一口地吞噬干净。
而皇帝陛下的性命,就是他递过来的,让朝廷无法拒绝的诱饵。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阳谋。
你明知道是毒药,却又不得不喝下去。因为眼前,还有一杯能救命的“生命一号”。
“咚咚咚。”
轻轻的敲门声打断了李绛的思绪。
“尚书大人,夜深了,您还未歇息?”门外传来郭侗之子郭子昂的声音。
郭子昂是郭侗的次子,今年刚满十七,正在兰州大学堂的“行政管理”科就读。
郭侗特意派他来驿馆照料李绛的起居,言语间满是自豪。
“进来吧。”李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门被推开,一个穿着笔挺学生制服的少年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托盘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和几片金黄色的烤面包。
“家父大人晚宴时似乎没什么胃口,担心您夜里会饿。这是王府牧场新产的牛奶,用巴氏法消过毒,睡前喝一杯,有助于安眠。”
郭子昂将托盘放在桌上,举止言谈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自信。
“巴氏消毒法?”
李绛又听到了一个新词。
“是医学院林昭君学姐研究出的法子,是能杀死牛奶里大部分的坏‘菌’,同时保留营养,让人喝了不会闹肚子。”
郭子昂解释道,脸上带着一丝崇拜,欣然道:
“林学姐可厉害了,她还在研究一种疆青霉素’的神药,听能治好以前很多必死的感染发炎之症。”
李绛端起那杯温热的牛奶,感受着掌心的温度,心中五味杂陈。
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言谈之间,是“消毒”,是“菌”,是“青霉素”。他谈论的,是科学,是民生,是具体的学问。
而长安城里,与他同龄的那些王公贵胄子弟,此刻在做什么?
或许在平康坊的酒肆中一掷千金,或许在为了一首无聊的艳词争风吃醋,又或许,在某个道观里,陪着他们的父辈,吞食着那些五颜六色的“仙丹”。
差距!
这是一种令人感到窒息的,全方位的差距!
“你在大学堂,都学些什么?”
李绛呷了一口牛奶,浓郁的奶香瞬间溢满口腔,与他以前喝过的羊奶那股膻味截然不同。
“学生主修行政管理。”
郭子昂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光芒,很认真地道:
“课程很多,佣西北律法通论》、《基础会计学》、《公共事务管理》、《城市规划导论》、《算学与统计》……”
一连串闻所未闻的课程名称从他口中出,每一个都像一颗石子,投进李绛早已不平静的心湖。
“王爷教导我们,为政者,上要能谋全局,下要能算细账。一个城市的下水道该如何规划,一个社区需要多少警察和医师,一个项目的成本与收益如何计算,这些都是为政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郭子昂得兴起,脸颊微微泛红:
“王爷,管理一国,如烹鲜,也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每一个官员,都是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只有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各司其职,这台名为‘国家’的巨大机器,才能高效地运转起来,才能为百姓创造福祉。”
“为百姓创造福祉……”
李绛喃喃自语,咀嚼着这句既熟悉又陌生的话。
儒家圣贤也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千百年来,真正将之奉为圭臬,并一丝不苟去执行的,又有几人?
喜欢晚唐:开局一条船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晚唐:开局一条船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