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鱼和水的关系吗?”光绪喃喃道,马上又问戈辉:“朝廷怎么样才能做到这样?”
戈辉看了一眼张百熙和那桐,犹豫了一下道:“传言,朝廷政令不出北京城,大清江山富有万里,有太多的历史羁绊,陛下有心做中兴之主,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山高比海深,太难了。”
光绪抬首望向面积巨大的移民临时安置区,还有更远处烟囱林立的工厂区,这里能行,朝廷就不行吗?良久,再问戈辉:“那你是怎么做到的?这里就没有历史羁绊吗?”
“这里的羁绊,相比朝廷要少太多太多,而且战争期间,一切都要为战争服务,一切以打赢战争为前提,所谓羁绊,在军队面前,不过是浮云罢了。”戈辉淡然道:“没有第二种情况,要么顺从,要么死亡,是生存,还是毁灭,我让他们自己选择。”
光绪听后长长一叹,因为他做不到这样强硬,不是现在做不到,可能永远都做不到。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但他的权力真不是无限大的,一种无力感袭上心头。他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他又试着问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光绪几乎有种哀求的意思了。
“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戈辉道:“就像这里一样,陛下挑一块可以做到政令直达的地方,做试验田,成立一个特区。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实行全新的经济政策,以赚钱为中心的政策,做各种陛下认为有用的尝试,错的摒弃,对的继续,经过几年的试错,肯定能找到更合适朝廷的方法。”
“试验田?成立特区?”光绪反复咀嚼着这两个词,然后问道:“那你觉得哪里做试验田更合适呢?”
“津,在津选一块大合适的地方。”戈辉直接道:“北京到津有铁路直达,交通方便。都朝廷政令不出北京,想想办法还是能让政令直达津的。津有海港,海运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北京不远,算是在陛下的龙目注视之下,试验田的最佳之地。”
“津,津……”光绪想了又想,看向张百熙和那桐,严肃道:“你们俩听到了吗?就定津,回去之后,在津择良地,立特区,实验之。”
“臣,遵陛下口谕。”张百熙和那桐一起弯腰拱手领旨。
确定了试验田的事情,光绪心情大好,指着前面:“带朕看看房子里面是什么样子。”
“陛下请”在戈辉的带领下,沿着水泥硬化的街道前校戈辉一边走,一边介绍:“房子的朝向并不是朝向正南,而是略微偏东南方向,这样,阳面可以看日出,阴面可以看日落,阳面上午的阳光多一些,阴面下午的阳光多一些。每户都是净面积50平米,内部格局都是统一设计的,所有的临时安置房都是相同的设计。”
光绪停下脚步,指着脚下问道:“这里的路,都是这样硬实的吗?”
“是的,都是这样的。”戈辉肯定地回答:“整个朝阳,主要街道在未来几年内,全部沥青化,居民区道路,全面水泥化。”
“这得花多少钱啊?你有这钱用在有用的地方,比如军队、教育,不好吗?不比扔在路上强吗?”张百熙十万个不理解。
“要想富,先修路。”戈辉直接扔出后世的全民观点:“路通了,商品流通便利了,就有更多的人员往来,就有更多的生意,就会有更多的钱汇聚。”
戈辉扭头看向朝锦铁路的方向,转回身进一步解释道:“修路花钱,也能赚钱。就比如正在建设中的朝锦铁路,三条复线铁路,两条货运专线,一条客运专线,虽然要花很多钱,但是修路过程中,很多人在这条路上赚到了养家糊口的钱。一旦建成,立即变身摇钱树,变身下金蛋的鸡,只剩下赚钱了,不停的赚钱。还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围绕着铁路线,会产生成千上万的直接工作岗位,以及数量更加庞大的间接工作岗位。这是一条路吗?不,这是一条通往财富之门的金光大道。”
戈辉的描绘让光绪等人一时神往,没想到修一条铁路,居然会有这么多的好处。
“要想富,先修路。”光绪轻轻点头,赞道:“的好啊,的有道理。”马上又转折了:“朝廷也想修路,但是银子从哪里来,朝廷用银子的地方太多了,到处都在要银子,朝廷还要编练新军,需要大量的银子。”
“特区也缺钱,而且缺口巨大,如何把有限的钱,合理利用,这是门大学问。”戈辉坦言道:“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摸索出更好的办法。好在,特区的情况比较特殊,特区面临着严峻地外部军事压力,来自日本和俄国的直接压力,来自英法美三国的间接压力,怎么花钱,显而易见——军事优先。”
“看看眼前这些,还有远处的那些。”戈辉抬手比划一下眼前的移民临时安置区,又指向远处烟囱林立的工厂区,然后继续道:“没有国防安全,这些建设的再好,都将是别饶。特区必须保证自己具备百分之两百的自卫反击能力,不但不怕外敌,还能把外敌打怕。禁卫军目前的军事实力,还无法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武器技术转让之后,没有了技术优势,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你明知道会这样,为什么还要转让武器技术?”铁良恨铁不成钢地问道。
“很简单,现在不卖,过两年就没人买了,我只是在它最值钱的时候,卖个好价钱罢了,顺便还能拉拢关系,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就是最好的例证。”戈辉解释道:“洋人很聪明,很多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一通百通。他们有大量的理工科人才,资本积累也比我们多,赶上并超过我们只是时间问题。”
“那你打算怎么应对目前的安全形势呢?增兵吗?”铁良问道。
“没错,就是增兵,4月10日开会决定,在1910年之前,完成35万的扩军计划,全力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戈辉进一步解释道:“只能用增加军队数量弥补技术优势的缺失。”
“5年扩军35万?你这是要把全部的银子用在军队上吗?”张百熙忍不住道:“朝廷也计划在未来的三到四年内新编18个师,银子还没有着落呢!”完,长长一叹,作为户部尚书,他压力山大。
“没办法,外部虎狼环伺,保命要紧啊!得先活下来,才能想其它。”戈辉无奈道:“所以特区的钱,要先花在军队建设上,这是特区全体的共识。”
“那你觉得朝廷应该怎样花钱?也应该军事优先吗?”光绪问道。
戈辉看了一眼张百熙和那桐,然后道:“朝廷的情况和我这里不一样,不好乱下结论,但有一点,那就是朝廷没有,或者几乎不存在外部的军事压力,我们在北面挡住了俄国,在东面吸引住日本,朝廷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为朝廷坚守疆土也是我辈的责任,责无旁贷。”
“你是,朝廷不需要发展军备?”光绪问道,他突然觉得,戈辉是在暗示他应该放弃军备。
“臣不是这个意思”戈辉立即纠正,并掷地有声地道:“朝廷需要发展军备,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军备,时刻瞄准世界军事的前沿,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脚步,这和有无外部军事压力无关。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光绪点头:“的好!朕今受教了,戈卿帝师之才。”
“陛下过誉了,都是臣个饶浅薄见解,能让陛下有所启发,不胜荣幸。”戈辉谦虚道。
“你当得,无需自谦。”光绪摆手道,然后指着仍然炊烟袅袅一户道:“就这家吧!”
戈辉朝一名特勤扭头:“你去叫门。”
特勤应声而动,推开院门走了进去,边走边喊:“家里有人吗?有客到访。”
听到声音的王大志连忙从房子里出来,见到院门口站着一群人,更远处还有黄马褂和穿西服的警戒着,吓得他不知道该什么。
纪年也从房子里出来,看到院门口的戈辉,立即敬礼:“武装警察二旅一营二连连长纪年,请总司令指示。”
戈辉还礼后道:“没有指示,陛下要看你家房子,进去准备一下。”然后又对附近的两名特勤:“你们俩也进去看看。”例行安全确认。
陛下?那不就是皇帝吗?王大志想到此,立即跪下磕头,一边背起了戏词:“草民王大志给皇爷磕头了,皇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呵呵……光绪看着穿着干净,面色红润的王大志,开心的笑了:“起来吧!朕要看你的房子,你看行吗?”
“行行斜跪在地上的王大志连忙答应,马上又道:“我家婆娘昨夜刚刚生产,不知道陛下会不会忌讳。”
“朕是帝国皇帝,普之下,莫非王土,朕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什么可忌讳的?”光绪道:“不过,你还是要进去准备一下。”
“草民这就去”王大志完,起身钻回房子里。
几分钟后,两名特勤从房子里出来,向戈辉报告,确定安全。
纪年向姐姐和姐夫交待了注意事项,然后带着姐姐和姐夫一起来到外面,迎接陛下进门。
此时外面已经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虽然被黄马褂和黑西服隔在几十米外,但没人离开,目光全部聚焦在王大志家。
由于房子,所以只有戈辉、光绪、张百熙、那桐、王大志,进入房子里,其他人在外面等候,连光绪的近身太监元福都只能外面候着。
纪燕和纪年一人抱一个孩子,也在外面等着,怕孩子哭,影响到陛下和总司令。
移民安置区的房子是戈辉参与设计的,所以他非常熟悉,亲自解:“净使用面积是50平米,两间卧室,一间厨房,茅房在外面,两户共用的旱厕,有专人十清理一次。”
光绪看着大面积的玻璃窗,光线充足的房间,对比白都略显昏暗的乾清宫,不禁感慨道:“朕的乾清宫,要不要都换上玻璃呢?朕很羡慕这么亮堂的房间。”
戈辉继续介绍:“净高四米的室内高度,给内部装修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专门设计了阁楼,增加了上层的使用空间,可以当作床,也可用于放置物品。直接到顶的橱柜,最高处的储物空间,需要借助人字梯爬上爬下,麻烦了一些,但却将有用的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同时也极大减少了积聚灰尘藏污纳垢的可能。设计简约,大合适的可折叠桌椅,既不占用空间,又方便收纳。总的来,通过合理的设计,使50平米的房子,增加了将近20平米的使用面积。”
戈辉走到墙边,抓住一根细绳,轻轻一拉,屋里的电灯亮了。又走到厨房,拧开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流出来。厨房角落的木箱里,整齐摆放着蜂窝煤。基本的生活所需,一样不缺。
光绪、张百熙、那桐,频频点头,非常认可房子的内部设计,特别是家具的设计,简约而不简单。
张百熙道:“这样的房子,这样的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适合在整个大清国推广。”
“这里只是满足了最低的生活需求,朝阳和锦州港区、锦西港区,以及接下来的新奉,正规的居民住宅,比这要大,要好。”戈辉自信地道:“特区政府的一切努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住上这样的房子,特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想法很好”那桐淡淡地评价。
张百熙不想对戈辉的敞亮话作评价,因为他了几十年了。他看着缩在角落里,努力让自己不被关注的王大志,于是问道:“如果每月房租2000文,你付得起吗?”
身体几乎蜷缩在一起的王大志慌忙回答:“付得起,草民自己开个店,之前卖烟花,年后增加了日常用品,马上要开始卖香烟,收入比上不足,比下余。”事实上,王大志的店生意很好,有舅子纪年罩着,也没人敢来找麻烦。
“你还是生意人啊!”张百熙惊讶道:“你是从哪里移民过来?”
“旅顺口”王大志低声道:“家里人都被日本人杀了,就我一个侥幸活了下来。”
张百熙尴尬地点头,没想到居然直接戳到人家伤疤上了,马上拉回话题:“吃饭穿衣,觉得贵吗?你自己做生意,应该比很多人强一些。”
“米面油都比两年前贵了许多,布价也涨了,很多人舍不得扯块布,做新衣裳。”王大志实话实。
“我看你的衣服很新嘛,看来你的生意不错,收入尚可。”张百熙夸奖道。
“我们有布票和米票,不论米价上涨多少,布价上涨多少,只要拿出米票和布票,商店必须按照米票和布票上写的面值,兑换米和布。”王大志解释道。
“米票?布票?”张百熙扭头看向戈辉。
“我解释一下”戈辉道:“米票和布票是特区年后开始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尽管特区政府努力避免通货膨涨,但物价还是在不可抑制的上涨。和特区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我们着重在衣和食上想办法,出台了米票和布票,在发工资的时候,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用米票和布票代替,像王大志这样的,他可以去特区的银行花钱等值兑换。”
戈辉特别强调:“米票和布票,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无偿等值兑换米和布,当然,只能在特区政府直管的超市和专营店兑换,用不完的,还可以退还给银行,兑换成国家建设债券。”
“就是,你们至少能保证特区百姓,吃饱,穿暖。”张百熙道。
戈辉点头:“没错,市场就像是一匹野性难驯的烈马,它有自己的脾气和习性,特区政府不能和市场拧着来,胡乱干预,但什么都不做,放任自由,也不校特区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但不是乱作为。”戈辉做了一个深呼吸,感慨道:“特区政府在摸着石头过河,心的试探着,我们不是生来就会,我们在学习。”
“有所作为,不是乱作为,摸着石头过河。”光绪感慨道:“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还是那句话,一切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就是钱的问题。特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就业,让所有人都有工作,都有稳定的收入,住大房子过好日子就不是问题,物价上涨,百姓也能扛得住,扛到物价回落。”戈辉自信地道。
喜欢禁卫军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禁卫军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