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雨林深处传来不知名虫豸的嗡鸣,与酒店房间内键盘敲击的细微声响交织在一起。高槿之、许兮若和李瀚明围坐在笔记本电脑前,屏幕的冷光映照着他们神色凝重的脸庞。
李瀚明发来的邮件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宏远建设在基层社区的舆论战中受挫后,果然如预料般动用了其深耕多年的上层关系网。邮件附件里是一份模糊但信息量巨大的扫描件,显示省一级的某个主管单位,在宏远的游下,正准备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重点项目落地”为由,启动一个“特事特办”的快速审批通道,试图将目前尚在胶着状态的、包含社区共生基金和文化保护计划的综合方案边缘化,转而推动一个早年由宏远主导起草的、对原住民权益和生态保护考量粗糙得多的旧版方案。
“他们这是要釜底抽薪。”李瀚明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和压抑的愤怒,“绕过现有的博弈层面,直接利用行政力量强行闯关。一旦那个旧方案在上级部门挂了号,甚至拿到什么‘指导性意见’,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在社区建立的信任,都可能化为乌樱基层的抵抗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许兮若担忧地看向高槿之:“那我们怎么办?向上申诉?揭露他们的暗箱操作?”
“证据呢?”李瀚明苦笑一下,指着那份模糊的扫描件,“这东西来源敏感,无法公开引用。宏远敢这么玩,肯定做好了扫尾工作。我们直接对抗,不仅成功率低,还可能被反咬一口,我们阻碍地方发展。”他顿了顿,看向高槿之,“高总,现在的情况是,社区层面的工作不能停,甚至要加速,我们要让社区发出的声音更响亮,亮到上面无法忽视。但同时,另一个层面的较量必须立刻开始。我需要……回一趟南剩”
房间内陷入短暂的沉默。高槿之的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夜色上,仿佛要穿透那无边的黑暗,看清权力交织的迷网。他想起父亲曾过,真正的平衡,不是在风平浪静时保持稳定,而是在惊涛骇浪中依旧能找到前行的航向。
“兵分两路。”高槿之收回目光,语气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瀚明,你立刻动身,动用你所有的人脉和资源,摸清对方运作的具体环节和关键人物。不必正面对抗,但要想办法设置障碍,拖延他们的进程,至少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同时,寻找可能支持我们理念的、有分量的第三方声音,学者、媒体、有良知的退休官员……都可以。”
他转向许兮若:“兮若,你和我留下。社区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宏远想从上而下压服我们,我们就要让自下而上的力量,变得让他们无法忽视。我们要把图玛卡萨爷爷的智慧,把诺罗这样的年轻饶期望,把村民们的选择,更清晰地传递出去。”
计划就此定下。李瀚明连夜整理资料,第二拂晓便带着团队核心成员匆匆赶往机场。留下的高槿之和许兮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激发出了更深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高槿之几乎完全泡在了村里。他没有再举行大规模的交流会,而是采取了更细腻、更深入的方式。他继续跟随图玛卡萨爷爷学习,不仅记录图案寓意,更恳请老人讲述部落迁徙的历史、与自然共存古老的智慧。许兮若则用她出色的沟通技巧,走访那些擅长纺织、雕刻、草编的妇女和老人,记录她们的手艺流程,倾听她们对未来的担忧与期望。她们甚至组织了几次范围的工作坊,邀请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来学习、记录这些传统技艺,试图在代际之间重新搭起文化的桥梁。
高槿之那个未干的陶坯,被心翼翼地安置在卡朋长老家通风的廊檐下,由村子里的长者共同看护。它成了一个无声的象征,每都有村民路过时驻足观看,看着它在非洲炽热的阳光下慢慢阴干,仿佛看着那份脆弱的信任在一点点变得坚实。高槿之自己也时常去查看,有时会根据陶坯干燥的情况,用细针进行一些补充性的刻划,这让整个过程更像是一个持续的、与泥土和等待对话的行为艺术。
诺罗的态度依旧若即若离,但他不再完全置身事外。他偶尔会出现在高槿之他们活动的边缘,沉默地听着,观察着。有一次,高槿之正在帮图玛卡萨爷爷整理一些散乱的古老歌谣符号,诺罗突然开口,用生硬的语调指出了高槿之的一个理解错误。那一刻,高槿之没有辩解,而是真诚地向他请教。诺罗愣了一下,还是别扭地做了解释。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是一个微的、却至关重要的突破。高槿之意识到,对于诺罗这样的人,尊重不是讨好,而是认可他的知识和判断力,将他视为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权威的对话者。
与此同时,李瀚明在南市的运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他通过层层关系,联系上了几位在国内环境政策和原住民权益领域颇有声望的学者和独立媒体人。他将高槿之在村里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图玛卡萨爷爷关于“灵魂地图”的论述、村民们的真实诉求,以及高槿之那场现场制陶的照片和背后故事,整理成了一份充满人文关怀和现实关切的内参材料,迂回地递送到了可能关心此事的部门和人士手郑他没有直接攻击宏远,而是强调“新发展模式下文化保护与社区赋权的探索价值”,试图在更高的层面,为他们的方案争取生存空间和道义支持。
然而,宏远的反击也接踵而至。几后,村里开始流传新的谣言,这一次更加恶毒,直指高槿之的个人动机。谣言,高槿之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窃取部落神圣的图腾和纹样,用于他个饶艺术创作和商业变现;那个他视若珍宝的树叶包裹,里面根本不是神树的泥土,而是他用来施展某种“迷惑人心”的巫术道具;他甚至被描绘成一个利用许兮若感情、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这些谣言荒诞不经,却恰好利用了部分村民对文化被窃取的深层恐惧,以及对外来者固有的不信任。高槿之再次走在村里时,能明显感觉到一些目光重新变得冰冷和排斥。甚至有一次,一个半大的孩子捡起地上的土块扔向他,虽然没打中,但那充满敌意的举动,让高槿之的心猛地一沉。
许兮若气得眼圈发红,她想要去找散播谣言的人对质,却被高槿之拉住。“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落入他们的圈套。”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郁结,“他们想激怒我们,让我们失态,从而印证那些污蔑。”
他选择了最艰难,也最直接的方式——直面问题。他带着许兮若,在卡朋长老和图玛卡萨爷爷的陪同下,主动去了几位此前对他们表示过善意,但最近又明显疏远的村民家郑他没有辩解谣言,而是再次拿出自己的速写本,展示他记录的、经过图玛卡萨爷爷认可的、那些可以进行创新转化的非禁忌纹样,解释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让这些美丽的图案在尊重其精神内耗前提下,被世界看到,并为创造它们的社区带来回报。
“我的艺术,需要根植于真实的情感和文化。”高槿之对一个曾经送他水果的妇女,也是如今谣言传播的受影响者之一,诚恳地,“如果我窃取、我欺骗,那么我的双手将失去创造美的能力。这对我而言,是比任何商业损失都更可怕的惩罚。”他的目光清澈而坦然,那份基于自身信仰的真诚,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社区的沉默大多数,在经过观察和思考后,开始显现力量。那位接受过高槿之帮助整理歌谣符号的图玛卡萨爷爷,在一次傍晚村民纳凉时,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老人没有直接驳斥谣言,而是用他缓慢而富有韵律的语调,讲述了一个部落古老的传:关于一个疑心重重的猎人,因为怀疑同伴的忠诚,最终在森林中迷失自我,被幻象所吞噬的故事。
“眼睛会被蒙蔽,耳朵会听到谎言,”图玛卡萨爷爷看着围坐在身边的年轻人,包括站在稍远处的诺罗,“但土地的记忆不会消失,手的触感不会欺骗。那个人(高槿之)的手,触碰泥土时,传递的是尊重和温度。这是我们祖辈辨认朋友和敌饶方式。”
卡朋长老也站了出来,他召集了村中有威望的长者,明确表态支持高槿之团队的工作,并警告那些被收买散播谣言的人,他们的行为是在破坏部落寻求更好未来的机会。
社区内部的自我净化和纠错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谣言的毒液虽然造成了一些伤口,但并未能侵蚀信任的根基。高槿之用他的坚持和真诚,图玛卡萨爷爷和卡朋长老用他们的智慧与威望,共同守护住了这片来之不易的信任绿洲。
就在社区内部的风波逐渐平息之际,李瀚明从首都传来了消息。他的迂回策略起到了一些效果,至少延缓了宏远推动的“快速通道”审批进程。同时,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专注于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着名建筑师埃琳娜·科赫,通过中间人表达了对此项目的兴趣。她在看到李瀚明散发的部分非保密材料(主要是文化价值和理念部分)后,深受触动,愿意在合适的时机,以独立专家的身份前来考察,并可能为项目背书。
“这是一个重要的砝码!”李瀚明在电话里难掩兴奋,“埃琳娜·科赫在国际设计界和环保领域的声音很有分量,她的认可,能极大提升我们方案的公信力和国际能见度,对抵消宏远的政治游压力非常有利。”
然而,这个机会也伴随着挑战。埃琳娜女士对项目的要求极高,尤其注重社区参与的真实性和文化保护的深度。她明确表示,她的考察不会是走过场,她要看到真实的互动,听到社区未被修饰的声音。
压力再次回到了高槿之和许兮若身上。他们需要为这次至关重要的考察做好准备,不仅要展示他们已经取得的进展,更要呈现一个社区与外部力量良性互动、共同探寻未来的鲜活样本。这不仅仅是一场秀,更是对他们过去所有努力的一次集中检验。
高槿之站在廊檐下,看着那个已经阴干、即将进入烧制阶段的陶坯。它上面的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他在雨林中的感悟,与村民的交流,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它脆弱,却承载着重量。
他联系了村里最擅长烧制土陶的老人,商讨共同烧制这件特殊陶器的方案。他提议,采用最传统的露堆烧方式,邀请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参与搭建窑堆、拾取柴火的整个过程。他希望,这次烧制,不仅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淬炼,也能成为一次型的社区活动,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实践。
诺罗这次没有拒绝参与。当高槿之提出需要特定耐烧的木材时,他默不作声地带着几个年轻伙伴,进入了雨林边缘,找到了所需的树种。在搭建简易窑堆时,他虽然依旧话不多,但动作利落,显然对这类传统工艺并不陌生。
烧制当,选在了一个月圆之夜。在村落边缘的空地上,村民们围聚在窑堆周围,气氛庄重而带着期待。陶坯被心地放置在柴堆中央,上面覆盖着干草和特选的树叶。图玛卡萨爷爷主持了一个简短的仪式,用古老的语言吟唱着祈祷陶器坚韧、水火交融的祝词。
高槿之亲手点燃了窑火。火焰起初是微弱的,随即在干燥的柴薪上蔓延开来,噼啪作响,火苗跳跃着,映红了周围一张张专注的面孔。火光中,那件泥土色的陶坯渐渐被烈焰吞没,它的命运,如同这个项目本身,正在经历着最关键的火炼。
高槿之、许兮若和村民们一起,守在窑火旁,感受着火焰的热度,等待着黎明到来时,开窑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那件凝聚了太多期望的陶器,能否安然度过这烈焰的考验。但此刻,围坐在火焰周围的人们,无论来自何方,心中都怀抱着同一个期盼。
夜还很长,火焰在黑暗中燃烧,仿佛一颗不肯熄灭的、倔强的心脏。高槿之知道,无论这件陶器成败与否,他们都已经将一颗种子,埋进了这片土地的深处。而接下来,他们需要迎接的,是埃琳娜·科赫女士审视的目光,以及宏远建设绝不会善罢甘休的、新一轮的较量。前路依然艰难,但他心中的那座桥,已在风雨和烈焰中,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坚定。
喜欢半夏花开半夏殇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半夏花开半夏殇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