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阳刚爬过中街的梧桐树梢。沈浩趴在柜台后,戴着副黑色墨镜 —— 是昨父亲从县城进的新款,镜片边缘还沾着点没擦干净的指纹,镜框滑到鼻尖,他却故意不推,模样活像个装成熟的老板,跟着收音机里邓丽君的《甜蜜蜜》晃着脑袋,脚边的算盘珠子被踢得 “哒哒” 响。
“浩,别戴着墨镜瞎晃了,把那台样品风扇往门口挪一挪去!” 李秀莲端着盆凉水从里屋出来,往门口的青石板上 “哗啦” 一泼,溅起的水花带着凉意,瞬间驱散了几分燥热。“昨儿个刘老三在对面探头探脑,指不定又要搞啥新名堂,咱把风扇摆出去,先占个凉快地儿吸引顾客,总不能让他抢了先。”
沈浩 “噔噔噔” 跑过去,抱着型风扇的底座往外挪 —— 这风扇是积分换剩的样品,扇叶上还贴着他画的太阳贴纸,边角被蹭得有点毛躁。他刚把风扇插电,就听见街对面传来 “哐当” 一声巨响,紧接着是刘老三的吆喝:“都来看啊!‘刘记杂货’新到墨镜,便宜又好看!”
沈浩探着脑袋一看,乐了:刘老三正踩着辆摇摇晃晃的梯子,往 “便民杂货铺” 门口挂新招牌,红底黑字写着 “刘记杂货 —— 墨镜大酬宾”,“宾” 字的宝盖头还掉了块漆,歪歪扭扭地挂在上面,风一吹就晃。刘老三从梯子上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灰,故意提高嗓门往这边喊:“建国啊,我这墨镜可是从广州批的,比你家便宜五毛,还送橡皮筋,街坊们都划算!” 他着,从铺子里掏出副墨镜往脸上一戴,镜片歪到了耳根,镜腿还夹着根头发,活像个偷戴大人眼镜的调皮蛋。
沈建国正往货架上摆新到的头花 —— 粉的、红的、带碎花的,摆得整整齐齐,闻言笑着摆手:“刘哥这墨镜是不错,不过我家的墨镜有两种款式,黑色的年轻人戴时髦,茶色的开车戴不晃眼。你这全是黑色的,像粮店李老板那样开车拉粮的,戴着怕是要晕。”
沈浩立刻跑回柜台,从抽屉里拿出副茶色墨镜,往自己脸上一戴,又迈着短腿跑到街对面,拉着刚开拖拉机路过的粮店老板,把墨镜往他手里塞:“戴、不晃。” 粮店老板半信半疑地戴上,对着太阳看了看,又摘下对比,当即拍板:“还是你家这茶色的实用!我拉粮,太阳一晒就晃眼,这墨镜戴着清楚多了!给我来一副!”
刘老三站在对面,脸涨得像熟透的西红柿,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招牌边缘,嘴里嘟囔着 “等着瞧,我还有新花样”,转身回了铺子。沈浩看着他的背影,忍不住捂着嘴笑出声 —— 他昨偷偷听父亲算过,刘老三那墨镜进价才一块五,卖三块五还便宜,真是把街坊们当冤大头。
中午吃饭时,铺子暂时关了半时门。李秀莲端上刚做好的鸡蛋羹,黄澄澄的冒着热气,还撒零葱花,香味飘满了整个铺子。沈浩正啃着白面馒头,就看见刘军端着碗玉米糊糊从对面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鸡蛋羹,脚步都慢了半拍。沈浩想起昨刘军偷鸡蛋被抓的事,故意把鸡蛋羹往他面前推了推,含糊地喊:“吃、羹。”
刘军咽了咽口水,摇着头往后退:“我爸不让我吃你家的东西,吃了会变‘傻’,会帮着你家骗他。” 他刚完,就听见刘老三的大嗓门:“刘军!谁让你去对面的?咱家里的玉米糊糊不好吃吗?非要盯着人家的鸡蛋羹!” 刘老三揪着刘军的耳朵往回拉,刘军疼得直咧嘴,手里的玉米糊糊洒了一地,黄澄澄的糊糊溅在青石板上,像朵难看的花。
李秀莲看着这一幕,忍不住叹气:“刘老三这是跟咱较上劲了,连孩子都不让过来,至于吗?” 沈建国却笑着夹了块鸡蛋羹给沈浩:“没事,他越这样气,街坊们越觉得他不实在,以后更愿意来咱这儿买东西。你看张婶、李奶奶,不都认准咱这了吗?”
下午的太阳更毒了,街面上的行人都躲着阴凉走。刘老三的铺子里却突然热闹起来,隐约传来 “套圈了套圈了,五毛钱三次,套中就送肥皂” 的吆喝声。沈浩趴在门口的门槛上偷偷看,原来刘老三搞了个 “套圈游戏”,铺子里摆着肥皂、火柴、梳子当奖品,圈子却是用细铁丝弯的,比碗口还一圈,边缘还锈迹斑斑。
街坊们围过去试了试,张婶套了三次,圈子要么擦着肥皂边飞过去,要么直接落在地上,气得她直跺脚:“刘老三,你这圈子也太了!根本套不中,不是骗人吗?” 刘老三却摆手:“套不中是你们技术差,我昨还套中了三块肥皂呢!” 他着,拿起圈子示范,结果手一抖,圈子直接飞进了旁边的水沟,“扑通” 一声溅起水花,惹得街坊们哈哈大笑:“刘老三,你这技术也不咋样啊!”
沈浩看着这一幕,拉了拉沈建国的衣角,又指了指自家的积分台,再指了指柜台上的算盘。沈建国立刻明白过来,清了清嗓子大声喊:“各位街坊,来我家买东西满十块,不仅能积一分换鸡蛋、换风扇,还能免费套圈!咱这圈子用竹编的,比刘哥那铁丝圈大多了,保证一套一个准!套中啥就拿啥,不糊弄人!”
街坊们一听,纷纷涌进沈家铺子。张婶第一个试手,拿着竹编圈子一扔,正好套中了块肥皂,笑得合不拢嘴:“还是你家这活动实在!刘老三那就是骗饶,以后我再也不去他那儿了!” 刘老三站在对面,看着自家铺子里瞬间空荡荡的,气得直跺脚,却没辙 —— 他总不能把圈子改大,那样要亏不少肥皂。
傍晚收摊时,沈建国把账本摊在柜台上,准备算账。李秀莲收拾完货架,看着沈浩在旁边摆弄算盘,突然心血来潮:“浩,你不是总要帮妈记账吗?今试试?咱算算今卖了多少,收入多少。” 她把账本推到沈浩面前,又把算盘往他手里塞,“你爸你之前帮着数积分牌数得准,今试试拨算盘。”
沈浩眼睛一亮,手抓着算盘珠,按照账本上的记录,一边念一边拨:“墨镜八副,一副三十五,三八二百八十;头花十对,一对三块,三十;肥皂五块,一块一点二,六;还有酱油、醋……” 他的手虽然,拨算盘珠却很灵活,噼里啪啦的声音清脆又整齐。没过多久,他抬起头,脆生生地喊:“今日收入 35.6 元!”
李秀莲根本不信,笑着:“你这孩子,瞎拨的吧?妈自己算一遍。” 她拿起算盘,对着账本重新算,算完后愣了 —— 居然也是 35.6 元。她以为自己算错了,又算第二遍、第三遍,结果都一样。李秀莲激动得把沈浩抱起来,在他脸上亲了又亲,声音都有点发颤:“我儿是文曲星下凡啊!才四岁就会拨算盘记账,还分毫不差!比你爸当年强多了!”
沈建国也凑过来,笑着从口袋里掏出张纸和铅笔:“既然咱浩是‘文曲星’,那爸教你写数字,以后记账就能自己写了。” 沈浩接过铅笔,心里却在盘算:今收入 35.6 元,按这个客流量,一个月能赚一千多,除去房租和进货成本,一年能存一万多,明年春不定就能凑够钱,在县城实验学附近买套房子 —— 前世父母就是因为没房子,他只能在乡下读学,这一世一定要让家人住上县城的房子。
他故意把数字写得歪歪扭扭,“3” 写得像个耳朵,“5” 的弯钩拐得离谱,生怕写得太好被父母怀疑。沈建国却笑得合不拢嘴:“写得好!比爸第一次写强多了!以后每都教你写,咱把 1 到 100 都学会!”
夜里,沈浩进入了梦乡。他看到自家搬进了县城的新房子,房子里有个专门的房间,放着他的蜡笔和算盘;刘老三也不再跟自家较劲,还来请教记漳法子,沈浩教他拨算盘,刘老三学得很认真,最后两家铺子还一起搞了次 “中街便民活动”,街坊们都笑得很开心。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重回黄金年代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