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周文瑾的电话嘱托还在林雪耳畔回响,当北京的“孤岛”生活仍在焦虑中持续时,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另一股对抗疫情的力量,正以一种与北方凝重氛围稍显不同、更具市场经济特质的效率和韧性的方式,迅速动员和组织起来。林向洋和他的妻子陈静,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全民战争中,找到了属于他们的战场和担当。
相比于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随之而来的强力管控,深圳在疫情初期的反应,同样经历了短暂的混乱与恐慌,但这座年轻城市的肌体里,似乎然流淌着更快的应变血液和更务实的行动基因。
林向洋的音响设备贸易公司,首先感受到了疫情的寒意。原本谈妥的订单被推迟或取消,物流受阻,仓库里积压的进口高端音响无人问津——在生死攸关的疫情面前,非必需品的消费欲望被急剧压缩。公司的现金流骤然紧张,员工的脸上也写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写字楼里同样人心惶惶,消毒水的气味弥漫,人人口罩遮面,交谈都尽量保持距离。
然而,林向洋并没有让自己沉浸在生意受损的焦虑中太久。这位在商海沉浮多年、嗅觉敏锐的潮汕商人,很快从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中,捕捉到了一个比音响订单更紧迫、更关乎生死的社会需求——医疗防护物资的极度匮乏。
“不能再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了!”他在公司的一次紧急会议上,对留守的几位核心员工,语气斩钉截铁,“现在全盛全国医院的医生护士都在前线拼命,连最基本的口罩、防护服都缺!咱们是做贸易的,别的没有,就是有点渠道和人脉!这个时候,必须做点什么!”
他立刻将公司的日常业务几乎全部暂停,动员所有员工,将工作重心转向全球采购医疗防护物资。办公室里的电话声、传真机(当时仍广泛使用)的吱吱声、键盘敲击声比往常更加密集,只是讨论的不再是音响参数和报关单据,而是“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标准”、“FFp2(N95)认证”、“防护服材质等级”、“护目镜货源”……
林向洋充分利用了他多年来建立的国际贸易网络。他联系香港的合作伙伴,寻找东南亚的供应商,甚至将触角伸向了欧洲和北美。然而,疫情是全球性的,防护物资同样紧缺,国际价格飞涨,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林总,泰国那边有一批口罩,但要求全额预付款,而且不保证交货期……”
“向洋,美国那边的防护服报价比平时高了五倍!还要求我们自己解决空运!”
“老板,越南那边临时变卦,货被政府征用了……”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商业规则在全球性的危机面前显得格外脆弱,坐地起价、毁约、物流瓶颈……每一步都充满陷阱。林向洋咬着牙,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商业风险,亲自与一个个供应商周旋、谈泞确认资质。他深知,这些物资早一抵达,前线的医护人员就多一分安全保障。
“买!只要符合标准,价格不是第一位的!”他对负责采购的经理吼道,“钱我想办法!尽快敲定合同,盯紧物流,我要知道每一批货的具体位置!”
在动用商业渠道的同时,林向洋和陈静也没有忘记身边的社区。他们所居住的高档区,同样实行了严格的封闭管理。许多居民,尤其是那些被居家隔离观察的家庭、以及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面临着生活物资采购的难题。
陈静站了出来。她平时就是区业主委员会的活跃分子,此刻,她主动联系物业和几位热心的邻居,迅速组建了一支业主志愿队。
“我们不能都等着别人来帮忙,”她在业主群里发起号召,“邻里之间,这个时候更要互相搭把手!”
这支主要由家庭主妇和部分居家办公的年轻人组成的志愿队,迅速投入运转。陈静负责总体协调,她建立了详细的需求清单,将志愿者分组,联系附近还能供货的超市和菜市场,规划采购路线和配送时间。她们戴着口罩和手套,拿着长长的购物清单,穿梭在超市的货架间,仔细比对,精心挑选。然后,再将一袋袋沉甸甸的蔬菜、水果、米面油盐,以及一些常备药品,挨家挨户送到那些无法外出的居民门口。
“张阿姨,菜给您放门口了,您过十分钟再出来拿!垃圾我们帮您带下去!”
“李先生,您要的降压药买到了,放在门把手上,记得按时吃!”
……
敲门,放下物资,隔着门大声提醒,然后迅速离开,避免直接接触。这个过程繁琐而辛苦,有时还会遇到不理解甚至抱怨,但陈静和志愿者们毫无怨言。汗水浸湿了她们的口罩,护目镜上也常常蒙上一层雾气,但当听到门内传来的那一声声真诚的“谢谢”,看到业主群里那些温暖的留言,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阿静,多亏了你们啊!我们老两口这下不用担心了!”一位独居的老教授在电话里对陈静感激涕零。
“陈姐,辛苦了!等疫情过去,一定请你吃饭!”一位被隔离的年轻白领在群里发言。
这种基于社区的互助网络,像无数细密的毛细血管,在政府强力管控的大动脉之外,为这座骤然“减速”的城市注入了温暖的生机与韧性。
经过几不眠不休的努力,林向洋那边也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他通过香港的关系,高价抢购到了一批符合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和防护服,并不惜成本通过特殊渠道,以最快的速度灾深圳。物资到达的当,林向洋亲自带着员工,与接收医院的代表完成了简短的交接仪式。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彼此眼神中的郑重与感激。医院代表紧紧握住林向洋的手:“林总,太感谢了!这批物资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代表全院医护人员谢谢您!”
林向洋摆了摆手,语气沉重:“应该的。跟你们在前线拼命比起来,我们做这点算不了什么。后面我还在继续找,有消息第一时间联系你们!”
看着满载物资的医院车辆驶离,林向洋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多日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他回到公司,看着空荡了许多的办公室和疲惫不堪却眼神坚定的员工,心中感慨万千。这场疫情,让他这个习惯了在商言商的商人,深刻体会到了超越利润的社会责任和价值。
在南方的这片热土上,林向洋和陈静,一个利用全球商业网络为前线“输血”,一个扎根社区邻里进行民生“互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展现了危机之下,中国民营企业家和普通公民所能迸发出的担当与力量。这种力量,与北方母亲周文瑾的专业嘱廷与北京社区的严格管控、与无数个体的坚守和奉献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抗击“非典”的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动人篇章。
然而,就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领域,另一种形式的坚守和壁垒,也在悄无声息却极其重要地进行着,保障着国家战略项目的脉搏,在风暴中依然沉稳跳动。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三江奔流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