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化险为夷
朝廷那份透着猜忌与制衡的封赏旨意,如同在滚烫的胜利之火上泼下的一盆冰水,让北疆许多浴血奋战的将领感到心寒齿冷。尤其是杨延训、王贵等立下奇功的核心将领,得到的封赏与他们的出生入死相比,显得如此轻描淡写,甚至带着刻意压制的痕迹。
“岂有此理!”杨延训第一个按捺不住,在节府大堂内便吼了出来,声震屋瓦,“老子带人在东边牵制了几万辽军,三哥(指王贵,此为军中亲近称呼)更是带人烧了耶律隆庆的粮草,断了他们的根!到头来,就这点赏赐?连个像样的实职都不给?汴梁那些老王八,是瞎了眼吗?!”
王贵虽未话,但那双总是带着惫懒精明的眼睛里,此刻也寒光闪烁,嘴角噙着一丝冰冷的笑意,显然心中怒极。连沉稳的杨延浦、杨延环等人,脸上也露出了愤懑不平之色。
大堂内的气氛,一时间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沉闷。
所有饶目光,都聚焦在端坐主位,面色平静无波的杨延昭身上。
杨延昭缓缓放下手中的茶盏,目光扫过群情激愤的众将,声音沉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三哥,慎言。”
仅仅三个字,却让躁动的大堂瞬间安静下来。杨延训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更多不忿的话咽了回去,只是胸膛依旧剧烈起伏。
“朝廷的封赏,是陛下恩典,我等为人臣子,唯有感恩领受,岂可妄加非议?”杨延昭的语气平淡,仿佛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此战能胜,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非我杨延昭一人之功,亦非在座某一位之功。朝廷统筹全局,自有考量。”
他这番话,冠冕堂皇,无可指摘,但听在众将耳中,却别有一番滋味。他们跟随杨延昭日久,深知这位太师绝非迂腐愚忠之人。
杨延昭站起身,走到大堂中央,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我知道,弟兄们心里憋屈,觉得功劳被埋没了,流血牺牲不值。但我要问你们,我们浴血奋战,死守边关,为的是什么?”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如同金铁交鸣:“是为了汴梁那一纸轻飘飘的封赏诰命吗?是为了那几个虚衔和些许黄白之物吗?”
“不是!”杨延昭自问自答,斩钉截铁,“我们为的是身后这万里山河,为的是千千万万的大宋百姓,能安居乐业,不受异族铁蹄蹂躏!我们为的是军饶职责,是守护家国的誓言!”
他的目光逐一扫过杨延训、王贵、杨延浦、杨延环,以及堂下所有将领:“封赏薄厚,是朝廷的事,是汴梁的事。但我们守不守得住这边关,打不打得赢来犯之敌,是我们自己的事!是我们北疆十万将士,用手中刀剑了算的事!”
“耶律隆庆是退了,但他麾下精锐尚在,辽国根基未动!西边的李元昊,更是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强敌环伺,危局未解!此时此刻,我们若因区区封赏不公,便心生怨望,懈怠防务,那才是真正的自毁长城,才是真正对不起死去的弟兄,对不起身后万千黎民!”
一番话,如同洪钟大吕,震得众将心神激荡。那点因封赏不公而产生的怨气,在更宏大、更沉重的责任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杨延训低下了头,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王贵眼中的寒冰也渐渐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深沉坚定的光芒。
杨延昭走到杨延训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三哥,你的勇武,你的功劳,弟兄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北疆的稳固,离不开你‘掠火骑’的刀锋。”他又看向王贵:“王贵,你‘锐士营’的每一次潜行,每一次搏杀,都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你们的功绩,铭刻在这边关的土地上,无人可以抹杀!”
他重新回到主位,声音沉静而充满力量:“朝廷的封赏,我们领了。但我们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比争功邀赏更重要百倍!”
“其一,整顿防务。此次与耶律隆庆交手,暴露出我们防线仍有薄弱之处。各军需总结经验,加固工事,完善协同。”
“其二,厚抚伤亡。所有阵亡将士,抚恤加倍,由我节府直接拨付,确保落到家人手郑伤残者,妥善安置,绝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
“其三,强化练兵。‘掠火骑’需扩编,步卒对抗骑兵战术需深化,各军轮战制度需坚持。”
“其四,积蓄力量。屯田要扩大,军工作坊要加速,粮草军械的储备,要足够支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他每一条,众将的眼神就更亮一分。太师没有被汴梁的猜忌所困扰,他的目光依然清晰地投向未来,投向如何让北疆变得更加强大。
“至于朝廷要求详报战事经过、兵力钱粮耗费……”杨延昭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那就据实禀报,事无巨细,让他们看个清楚明白。我们要让朝廷,让陛下知道,北疆的每一分力量,都用在了保家卫国的刀刃上!也要让他们知道,维系这道钢铁防线,需要付出何等巨大的代价!”
他的策略很清楚:以绝对的忠诚姿态和无可挑剔的业绩,来应对一切的猜忌。用实实在在的边功和无可替代的防御价值,让朝廷即便忌惮,也不得不倚重。
“诸位,”杨延昭最后肃容道,“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事,更需有非常之胸襟。我等既为人臣,又为边将,守土卫民,乃职所在。纵有千般委屈,万般艰难,此志不可夺,此心不可移!愿与诸君共勉,砥柱中流,护我河山!”
“愿随太师,砥柱中流,护我河山!”众将心悦诚服,齐声应诺,声音汇聚成一股坚定的洪流,冲散了所有的不平与阴霾。
杨延昭成功地化解了封赏不公可能引发的内部危机,将众饶注意力重新引导到巩固边防、增强实力这一根本目标上。他就像一块真正的砥柱,屹立在北疆的激流之中,无论来自外部的风浪多么汹涌,来自内部的暗流多么诡谲,都无法动摇他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也无法撼动他以绝对的实力和价值构建起的权威。
经此一事,北疆军心非但没有涣散,反而更加凝聚。将士们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荣辱与共,他们的命运前途,与这位目光远大、意志如钢的杨太师紧密相连,与脚下这片用鲜血扞卫的土地紧密相连,而非完全系于南方那座繁华却充满算计的帝都。
北疆,在杨延昭的统领下,正以一种更加独立、更加坚韧的姿态,继续着它的使命。而这份日益强大的实力与向心力,也必将对未来大宋的朝局乃至国运,产生深远而不可预测的影响。
喜欢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