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长安留守
长安的晨光刚漫过朱雀大街,赵江月就坐在摄政王府的书房里,面前摊着两份文书 —— 一份是江南织艺互市坊的筹备细则,一份是灵州蒙学的 “织艺课” 月报。窗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是萨琳娜带着江南织工代表李大姐走进来,李大姐手里捧着块刚织好的锦缎,上面绣着中原牡丹与西域卷草纹,针脚细密,色彩鲜亮。
“太子殿下,这是江南织工们试织的‘融纹锦’,按您的,把各族花纹都织进去,您看看合不合心意?” 李大姐将锦缎递过去,语气里满是期待 —— 这是织艺交融的延续,如今要做成互市坊的招牌货,她比谁都上心。
赵江月接过锦缎,指尖拂过花纹,能感受到丝线里的细致:“李大姐,这锦缎很好!牡丹的艳、卷草的柔都织出来了,互市坊开业时,就用它当样品。对了,织工们的工钱都按时发了吗?可别让大家白辛苦。”
“发了!发了!” 李大姐笑着,“苏大人早让人把工钱送来了,还多给了两成,这是‘创新奖’。织工们都干劲足,还想再织些吐蕃青稞纹、回纥云纹的锦缎,往后互市坊的货肯定多!”
萨琳娜在一旁补充:“江南的互市坊选址定在漕渠边,方便运货,石守信将军还派了十个士兵帮忙修坊门,预计下月就能开业。还有,灵州的张阿婆托人送了信,粥铺想在互市坊开个摊位,卖青稞粟米粥,给织工们当口粮。”
赵江月点点头,在文书上添了一笔:“准张阿婆设摊位,租金全免 —— 她的粥铺是流民安居的例子,能在互市坊立足,也是给其他百姓做榜样。”
处理完织艺坊的事,赵江月又去了灵州蒙学。周儒先生正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上 “织艺课”,李宝、论远和马合木提围在一起,手里拿着彩线,在织机上织 “下安” 三个字。见赵江月来,孩子们都围了上来,论远举着织了一半的锦缎:“太子哥哥,您看俺们织的字,周先生织好了要送给摄政王叔叔!”
赵江月蹲下身,摸了摸锦缎上的线头:“织得真好!等你们织完,我让人快马送给父亲,他肯定会喜欢。对了,蒙学的‘农技课’还在种试验田吗?收成怎么样?”
周儒笑着递过一本《农耕日记》:“殿下您看,孩子们种的粟米收了三斗,青稞收了两斗,都分给了灵州的孤寡老人。王老铁师傅还来教过两次,孩子们的田垄比去年整齐多了。”
赵江月翻开日记,里面画着孩子们的田垄草图,还有稚嫩的字记录 “今日浇水”“今日施肥”,心里忽然暖暖的 ——以前种下的 “耕读” 种子,如今已在孩子们心里发芽。他从怀里掏出两本新的《农桑辑要》,递给周儒:“这是长安国子监送的,里面有新的种粮法子,教孩子们多学学,往后能帮更多百姓。”
午后,赵江月收到苏琬琬从汴京发来的急信,信里 “粮草已全部到位,漕渠粮船无延误,石将军的禁军整训完毕,只待誓师”。他立刻让人把信抄送给太后和各部官员,又亲自去了长安义仓 —— 周满的侄子周满正在清点粮食,见赵江月来,赶紧汇报:“太子殿下,义仓还剩三万石粮,够长安百姓吃半年,就算大军需要应急,也能随时调运。”
赵江月走到粮堆前,抓起一把粟米,颗粒饱满,和在灵州见过的粮一样好。他转头对周满道:“好好护着这些粮,这是百姓的命,也是大军的后盾。要是有农户来借粮,按旧例,春借秋还,别让百姓为难。”
(第二百八十五章 完)
喜欢雪月大明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雪月大明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