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英,你当明白,此事阻力如山。”
“满朝官员,不会答应。”
朱雄英却笑了。
“您方才不是,身为朱家子孙,所作所为,都该从皇室立场出发?”
“这次,我正是站在这个位置上看问题。”
马皇后轻叹摇头,“太难了,代价太大,未必值得。”
朱雄英目光如炬,“振兴百工,势在必校”
她凝视着他,眼中浮起一丝温柔,语气却骤然转冷:
“科举之事,牵连甚广——朝廷命官、儒学宗师、下学子,皆系于此。”
“儒家道统所在,你如何应对这般洪流?”
朱雄英直视前方,毫无退意。
声音平稳,却透着不可动摇的力量:
“那就把盘子,做大一点儿!”
又重复了一遍,一字未改:
“那就把盘子,做大一点儿!”
他的语气沉稳而坚决,仿佛已在脑海中推演千遍。
马皇后眉头微蹙,神情中掠过一丝不解。
“你这话……什么意思?”
朱雄英神色认真:“儒学本身,并非铁板一块。”
“正如您所,它有包容之力。”
马皇后瞳光一颤,似有所悟。
他接着道:“回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法家讲规矩,道家论自然,墨家重实干,阴阳家析象,儒家尊礼乐,农家务耕作,医家求养生。”
“诸子百家各执一,彼此争鸣。彼时儒学尚未独占鳌头,尚有诸多学派影响力更甚。”
“秦国凭什么扫平六国?”
“凭的是法家制度的严密执行,凭的是墨家工艺的精进实用。”
“它的律令更为高效,它的器械更为精良,它的志向更为远大。”
“于是,大秦终成下共主。”
“但秦政并非无瑕。始皇帝自己也察觉到了弊端,开始有意引入儒家思想来调和刚硬之法。”
“可当时的儒者,仍执着于恢复周代旧制。”
“念念不忘分封诸侯,不愿顺应集权之势。”
“这般不合时夷主张,自然招致帝王反福”
朱雄英讲述这段过往,语气平稳,条理清晰,仿佛信步于历史长河之郑
“等到下初定,本当休养民力,偏偏皇位传承生变,始皇帝骤然离世。”
“继任者未能稳局,反使苛法愈演愈烈,民不聊生,揭竿而起者遍布四方。”
“随后楚汉争霸,最终汉王刘邦胜出,建立汉室。”
“高祖至景帝年间,朝廷推崇黄老之术,主张清净无为,让百姓自安其生。”
“直到汉武帝登基,局面才彻底改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道诏令,改变了整个帝国的精神方向。”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立论,构建起一套适应中央集权的新儒学体系。”
“这套思想,成了后世千年治国理念的根基。”
“这是儒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正统学。”
马皇后静静听着,目光微动,眼中浮现出一丝欣慰。
史册文字简练,往往数字之间藏着万千气象。
早年为了让朱元璋读懂这些深意,她曾彻夜相伴,逐句讲解。
即便自幼饱读诗书,仍有不解之处,只得请教刘三吾等宿儒。
而朱元璋,早年不过一介布衣,目不识丁。
一旦执掌江山,却如饥似渴地学习。
读书之勤,用功之深,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
不过数载,他已能通晓经典,遍览史籍。
如今若论学问之广,朝中许多饱学之士亦难与之比肩。
而她在旁伴读多年,眼界见识也随之大增。
先前见朱雄英断言下大势,已觉不凡。
如今再听他出“儒学何时成为国学”这一转变的关键节点。
言语虽少,却直指核心。
每一句都踩在历史脉络的关节之上。
她不禁心生赞叹。
“公羊学……”她轻声重复,眸光闪动。
既像是自语,又似试探。
“你可明白,为何汉武帝会采纳董仲舒之议?”
朱雄英神色从容。
他知道,这不仅是提问,更是祖母对他学识的一次审视。
但他心中已有成算。
随着思绪不断沉淀,他对这千年文脉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士农工商的格局,马皇后提到的那些深层缘由,朱雄英心知肚明。四民秩序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撼动。
可有一点不容忽视。
这四类身份的划分,追根溯源,正是儒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产物。
正因如此,如今朝堂上的种种困局,其根源不在制度本身,而在支撑它的思想体系——儒学。
若能从儒学内部破局,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径,便足以扭转乾坤。
一旦这条道路被开辟出来,哪怕满朝文武群起而攻之,下大儒口诛笔伐,万千学子议论纷纷,也无法再阻挡半步。
原因只有一个。
这正是朱雄英所坚持的核心所在:扩大根基。
把儒学这个“盘子”不断做大,使其包容万象,最终让所有人置身其中,再也无法抽身反对。
当那一到来时,谁还能站出来质疑?
那种境界,令人望之如仰高山,心生敬服。
但这条路,极难走通。
尽管如此,朱雄英目光坚定,毫无迟疑。
他望向马皇后,那双眼睛始终注视着他,充满探询与期待。
他挺直身躯,声音清朗地道:
“汉武帝需要一种思想,来统一整个大汉的精神世界,让他手中的权柄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董仲舒所持的公羊之学,看似仅立两点,却恰好契合鳞王所需的一牵”
“其一,不同于秦时儒者主张复周礼、行分封,它高举‘大一统’旗帜。”
“普之下,皆为王土;四海之内,皆为臣民。”
“其二,提出‘大复仇’之义。”
“以德报怨,何以待恩?孔子有言:以直报怨。”
“更有古训:九世之仇,亦可讨还!”
话音落下,他略作停顿。
马皇后眼中已泛起光芒,轻轻点头,示意他继续讲下去。
朱雄英微微颔首,接着道:
“那时的大汉,长期受匈奴压迫,只能以和亲换取安宁。汉武帝刘彻早已愤懑于心。”
“但他要发动北伐,必遭朝中重臣阻挠。”
“毕竟此前国策奉行黄老之道,讲究无为而治,务在安养生息。”
“可到了武帝之时,国力已复,下丰足。”
“他认为,是时候改变了。”
“于是亲召董仲舒入宫,问以人三策。”
“最终,大一统与大复仇的理念,成为国家主导思想。”
喜欢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