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如果按照三皇孙的建议:
第一项!
取消军户制,让军户的子女也能考功名、务农事。
在他们看来,并无坏处。
相反!
引入淘汰机制,还能为军队注入新力量。
再第二点。
军部独立!
那更是正中下怀。
最好互不干涉,只有在剿匪这类特殊情况下,凭兵部调令,军队才出动。
否则。
文官?绝不能指挥武将!
这完全符合他们的心意。
至于三皇孙后面的,他们没全听清。
但能听懂的部分,足够让他们振奋。
进取,还是守旧?
对于这些武将来。
还有得选吗?
战场之上,只进不退!
大明军队,怎能甘于守旧?
“好!”
常茂也忍不住喝彩。
此时,连中山王府的徐辉祖,脸上也露出激动神色。
朱标眼中,带着一丝欣慰。
朱允炆却面色难看。
老爷子反倒来了兴趣,问道:
“这话,是谁教你的?”
朱允熥因刚才那番话,脸色微红,但还是立刻回答:
“皇爷爷,前面的观点,都是大哥的。”
“但最后一句进取守旧,是孙儿自己的想法。”
“大孙?”老爷子眼神一亮。
这时,群臣面面相觑。
齐泰等人,脸色阴沉。
阴魂不散!
又是他!
而蓝玉、常茂等武将,则欣喜若狂。
“看吧,我就,三日前皇长孙提出的主张,一定是为我们着想的!”
众武将连连点头,喜形于色。
“皇爷爷!”
“胡袄!”
“三弟又在胡,还把大哥搬出来!”
就在这时,局势对朱允炆不利,他突然站了出来。
他根本不会承认。
什么“大哥不大哥”的法。
这些来,他早就打定主意,只要那个所谓的大哥不出现。
在他这个圈子里,那个人就不存在!
“皇爷爷……三弟这番话的意思。”
“岂不是在否定大明开国时的卫所制度,否定那些为大明拼死征战的将士们?”
“军户世袭,父子相继,正是我大明稳固边疆的根本!”
“文官统领武官,自古皆然。”
“怎能容许武将自成一派?”
“这不是纵容他们权力膨胀吗?”
此时的朱允炆,仿佛换了一个人。
若是从前,他早就手足无措,退缩不语。
内心惶恐,犹豫不决。
最后还得去找母亲倾诉委屈。
但现在,他不再顾忌,坚定自己的立场,没有被这些反对声音压倒。
相反,他开始真正利用自己身份,在朝中积聚力量。
此刻站在齐泰身后的官员,近段时间,因为皇帝推行财政三策,赵茂被贬,以及朱允熥提出的一系列建议。
凡是持反对意见的,此刻纷纷站到朱允炆这边。
令他意外又欣喜的是,一直沉默的工部左侍郎忽然开口:
“陛下,二皇孙之言也有道理。”
“军户制推行不过二十五年,哪里就出现弊端了?”
“就因现在一些问题,就要废除维系大明边疆二十五年的制度吗?”
“是啊陛下!”礼部右侍郎随即附和。
“当年您亲口所,卫所军户制不耗百姓一粒粮食。若废除军户制,大明靠什么来戍守边疆?”
甚至连一向不参与这类争论的都察院,也有了动静。
一向低调的右都御史缓缓起身。
都察院,源自宋朝御史台演变而来,职责为监察、弹劾百官,向皇帝进言。
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同列,正二品高位。
过去,都察院是百官敬畏之所。
而今,右都御史也站出来反对。
“启禀陛下!”
“军事独立绝不可行,若无文臣监管,武臣势必坐大,只是迟早的事。”
“三皇孙年少,所言过于轻率。”
“是孩童之语,不足为凭。”
“至于皇长孙,老臣与二皇孙看法一致。”
“皇长孙曾在雄鹰盛典上扬我国威,一掌击退外使,为大明立下功劳,老臣不敢妄加评牛”
“可既食君禄,当为君忧。”
“老臣所虑,是皇长孙虽已不在朝堂,但其名屡被提及,若每次皆被如此重视,恐遭奸人利用,于国不利。”
右都御史话音落下,顷刻间,数十位官员在他身后,齐齐站出。
甚至……
在武将之中,还藏着不少侯爵,此刻也齐齐出粒
江夏侯、广德侯、萤阳侯、永嘉侯……
他们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与怀秀一派的勋贵从无争执,却在这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
“军中儿郎多是世袭军户,靠父辈打拼挣来的一份功名!”
“正因为如此,我大明军队才能上下一心,情同兄弟,战阵之上生死与共!”
“若陛下改就改……”
“那些军士又当如何?”
“若军心动摇,军中信任瓦解,又当如何?”
“军户制度之下,将士们同吃同住,同练同战,彼此了解,战力自然强盛!”
“三皇孙所提之法,虽有不足,但也能修补。”
“加强训练即可。”
“虽苦,可将士们也甘之如饴。”
“若要改革!”
“敢问,如刚才那位大人所,陛下曾言不动用百姓一粒米。”
“可一旦改革,朝廷是否养得起这些将士?”
“新粮虽好,终究陌生,军士肠胃吃不惯!”
他们继续陈词。
仿佛又想到关键之处。
“再,西北苦寒,气候恶劣!”
“而那里,正是我大明最要紧的边防重地,万不能出半点差池!”
“那新粮,能在那样的地方种得出来吗?”
“一切尚无答案!”
“所以……”
“臣等恳请陛下慎重决策!”
“切不可轻率行事!”
这一幕。
让朱允炆几乎落泪!
今日,竟有如此多人站在自己这一边?
他转头看向齐泰,眼中燃起壮志。
倘若局势一直如此!
我朱允炆,又何惧他人?
“好!”
“好!”
此时,老爷子看着朝堂变化,不但不怒,反而笑了。
“改制嘛,自然要议论清楚。”
“诸位可以畅所欲言。”
“有意见就出来。”
“咱大明,才能更上一层楼。”
“就像咱三孙的,动军户制,让阶层能流动起来。”
“这在以前,咱是万万不会同意的。”
“因为那时,咱大明需要粮食,急需百姓种田,稳定民生,稳固江山!”
“包括你们的军户制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喜欢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