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时辰后,两人并肩走出帅帐。
王大卫皱了皱眉,因为他发现,亲兵们的站位比昨远了好多。嘿!你们这帮王鞍......算了,破了反倒更尴尬。
吹个口哨,叫来阿黄,上马,巡营。马速稍快,“王鞍”们只能跟在后面跑,一路喝风、吃灰。
曹七则朝另一个方向走去。手中是一卷纸,二十多张,都是王大卫刚才画的。
她的手握得很紧。倒不是因为王大卫的学有多难,她还需要时时翻看、复习,实际上,曹七自认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些纸,仅具有纪念意义,她要收藏。
曹七步履平稳,心中却是波澜壮阔。王大卫果然有大本事,虽然早就知道这一点,但今,还是被他狠狠地又震撼了一次。
他的学简洁明了,从一条公式开始,剩下全是计算、推导,却勾画出一幅恢弘的画卷。而更重要的是:你若不信,那你就自己算,自己测......
这很科学,也很王大卫。
与之相比,大宋的文简直就是垃圾。
这还得追溯到太宗初年。
赵光义一登基,下旨,将全国所有的文爱好者统统“请”到汴梁,然后,考试。考过的,“关”进司监;考不过,黥,也就是在脸上刺青,外加流放海南岛。
据,这事儿跟“烛影斧声”有关。不过,谁都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很不科学。
但可以肯定的是,从那之后,民间就再也没有人敢研究文了。司监莫名其妙地垄断了这一行业。随之而来的,是一项跟勋贵集团相同的特权——世袭罔替。
这很合理,对不对?外面都没人了,只好传授给自己儿子啦!
至于能传过去几成,那完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你们文人不也相互吹捧吗?咋?不许我们学习与借鉴?你们这是在搞垄断,我要严正抗议。
可司监的工作成果就只能用一泻千里来形容喽!出错,都是家常便饭。造假,你瞎啥实话?
若有人指责,他们自有一套话术应对。都是你听都没听过的生僻词汇。你若强令他们解释清楚,那自然也可以,不过,你依旧还是听不懂,甚至比解释之前更迷糊。
文学专业壁垒很高的。外人,呵呵。
你怀疑他们是故意的,把精力都用在了研究这些糟粕上面,一点正事儿也不干,但,你没有证据。
后来,浑仪坏了。然后,就一直坏在那儿。也不知道是他们修不好,还是根本就不想修。那可是他们吃饭的家伙啊!
事实证明,你又错了。没有浑仪,一点儿都不耽误他们吃饭。甚至,当他们再出错的时候,还多了一个借口。
别急眼。最起码,这个借口你总能听懂吧!
再后来,太宗崩,真宗上台。
辽国入侵,赵恒御驾亲征,在澶州,把脸丢得稀碎。回来后,痛定思痛,计划在神学领域找回场子。
这本来是司监的赐良机,但是很可惜,他们早就烂透了。
赵恒也清楚这一点。可没有这帮神棍帮忙,他的计划就无法实现啊!于是,赵恒下旨,成立第二个文学衙门——翰林文院。
引入竞争机制,反垄断。
宋朝的翰林院承袭唐制,与后来明清时期完全不同,一点都没有宰相培训班的意思,更像是一个杂学高人俱乐部。
所谓杂学,泛指儒家之外的所有学科。文,放在这里正合适。
竞争对手突然出现,果然给司监带来了巨大的触动。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努力工作,与翰林文院一起,发现了海量的文奇观,且,全是吉兆。
而那架坏掉的浑仪,很遗憾,还是坏的。
不过他们倒是造了不少仿制品。虽然都是简化版的,每架只能实现一部分功能,但,可以靠数量取胜嘛!
至于这些仿制品准不准,有没有用?投资人赵恒最有发言权。你看,他后来不是都封禅泰山了嘛!这可是“虽不空前,但却绝后”的壮举。
一同“绝后”的,还有赵恒本人。
反倒是司监和翰林文院一直延续至今。竞争机制也还在,时常能听到他们又为了某件事而吵架。不过,外人还是听不懂,只能当热闹看。
大宋有钱,冗官那么多,也不在乎这仨瓜俩枣的,养着吧!
如果王大卫出手,曹七想,甚至都不用他亲自出手,只需将他的学抛出去,那两伙儿只会故弄玄虚的蠢货就可以统统滚蛋啦!
浑仪,也不用修了。按照王大卫的模型另做一个更好。
但是,不行啊!阻力太大了。
司监和翰林文院,曹七并没放在眼里,她担心的是赵顼。
因为,王大卫的学里,没有神。
充其量,太阳就是个笑眯眯的老头儿,木星则是个丢三落四的胖子。这大概是他们川越国为了培养孩儿对文学的兴趣而故意添加的拟人化设计。而他那学的核心,是绝对没有神的。
没有神,又何来“君权神授”?赵顼必将化身成他的高祖,来一波大清洗。
那,朝臣呢?很可惜,也会阻止的。因为,王大卫的学里同样没影人感应”。
“人感应”的发明者叫董仲舒,就是那个跟汉武帝刘彻一起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刘彻用了他的学问,却始终将他排除在朝堂之外,一生未得重用,原因就是“人感应”。这是董仲舒发明出来约束皇权的。
或许,董仲舒自己也明白,他的学一旦成为官学,皇权必定暴涨,所以,他提前准备了这个后手。
然而,极度自信的刘彻最终却采纳了“人感应”学,并反手用在了宰相的身上。汉武一朝,共十三位宰相,善终者,甚少。
只不过,让刘彻没想到的是,他的子孙却没有他那般强悍,后世王朝的皇帝们也大多难以幸免。
董仲舒的“人感应”终究还是实现了他最初的目的,成为群臣抗衡君主最为有效的利器。他们,肯定舍不得丢弃的。
好在王大卫并没有推广的意思,用他的话:“费那劲干吗?咱们知道是咋回事儿不就行了。历法差几又能如何?我又不种地,你也不种吧!中秋在乎的是月饼什么馅儿,我喜欢蛋黄和乳酪的,谁管月亮圆不圆啊?吃粽子那,连月亮都不用看。”
喜欢欢乐宋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欢乐宋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