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月平的“意锁址定位诀”,则是在借鉴两者优点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意”气特点的创新之法。
这口诀是他在父亲的《意者手记》中偶然发现的残篇——那本手记的纸页已泛黄,边角磨损严重,在“论时间与气脉”一章的末尾,用毛笔写着十六个潦草的字:“苍垂泪化玄冰,地脉吐息作龙吟。英雄气涌昆仑巅,纵横万里锁光阴。”
这十六个字,字句铿锵,如同上古战歌,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地间的浩然正气。
当月平在心中默念时,丹田处的“意”气会随之共鸣——念到“苍垂泪”,水属性“气脉”便会微微颤动;念到“地脉吐息”,土属性“气脉”便会增强;念到“英雄气涌”,周身“气脉”便会沸腾。
仿佛口诀本身就是一道激活“气脉”的密钥,能唤醒体内沉睡的能量。
可旁人不知,这口诀看似宏大,月平实际施展的意术却并非要引动地伟力——他深知,以自己目前“初境”的“意”气修为,强行引动风雨雷电,无异于以卵击石。
父亲曾,意者的强大,不在于能调动多少力量,而在于能精准运用多少力量。
他只需取口诀中蕴含的万分之一精微“气脉”,用以完成“、地、人”三方定位即可:以“意露”代“泪”,模拟空“气脉”;以“地脉歌声”引“气脉”共鸣,代表大地“气脉”;以“英雄气”凝“意”之核心,象征人之意志。
三者合一,便能构建出定位所需的能量节点。
这正是意者“顺势而为”的精髓:不与地抗衡,而是顺应“气脉”的流动,借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
口诀中的三个条件,每一个都如堑般难越,需逐一破解,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先“苍垂泪”。
苍有意志,化泪便成雨,这是古人对地“气脉”的直观感知——雨水,本就是空“气脉”与大地“气脉”交感的产物,带着纯净的“气”,能滋养万物,也能洗涤邪祟。
古籍中记载,苏家的“唤雨术”便是借助家族传承的“水脉”,引动空“气脉”,实现呼风唤雨,可这种传承已近百年未现,如今只存在于传郑
对寻常意者而言,若非身处“气脉”交感的特殊情境,如久旱逢甘霖的“气脉临界点”,或暴雨将至的“气脉饱和期”,想要主动引动风雨,简直是方夜谭。
更何况,此刻是豆腐堰的深冬,夜里的温度已降至零下五度,空气干燥得能听到呼吸时“白气”的消散声,寒风中连一丝水汽都难寻,更别提召来“泪”般的雨水。
若按常规方法,这第一个条件便足以让定位功亏一篑。
但月平另辟蹊径。
他在反复研读《意者手记》时,发现书中曾有一行朱批,是父亲年轻时写下的:“意非独属地,意者之心,亦可代。”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思路——他所理解的“意”,并非全然依赖地的馈赠,更在于“意者”自身与地的共鸣。
所谓“苍垂泪”,若意不至,便以自身“意脉”代之,用纯净的“意”气,模拟“泪”的能量形态,达到“以意代”的效果。
他坚信口诀职二人为”的真意——此处的“二人”,并非指两个实体的人,而是“意”与“气”的交融共生:“意”为魂,决定“气脉”的方向与纯度;“气”为体,承载“意”的力量与意志。
二者合一,便具备了与地对话的资格,如同给“气脉”装上了“指南针”,能在复杂的“气脉”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而这“意”与“气”的交融体,便是他丹田处凝练多年的“意脉核心”。
这“意脉核心”,是月平从十岁觉醒“意见”之力起,每日静坐修炼的成果——清晨不亮,他便会坐在豆腐堰边,面对东方,吸收日出时的阳气,让“意”气沾染上朝阳的纯净;傍晚日落时分,他会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打坐,接纳晚霞的平和之气,让“意”气多一份沉稳;深夜万俱寂时,他会潜入水中,感悟豆腐堰的水脉之力,让“意”气与水属性“气脉”深度融合。
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才将分散的“意”气凝聚成一颗鸽子蛋大的核心。
这核心通体莹润,泛着淡金色的微光,如同被月光浸润的暖玉,藏于丹田深处。
每一次跳动,都能带动周身“气脉”的流转——跳动频率快时,“气脉”活跃,适合探查;跳动频率慢时,“气脉”沉稳,适合防御。
它蕴含着最为纯净的“意”气,没有一丝杂质,是月平作为意者的根基,也是他敢于挑战“意锁址”的底气。
月平获取“泪”的方式,简单却透着意术的精妙:他先是双腿盘膝坐在堤埂上,膝盖与地面保持一拳距离,避免直接接触冻土损伤“气脉”。
双手结出“聚气印”——拇指与食指相扣,形成一个圆形,象征地;其余三指伸直,分别对应“、地、人”三才,掌心朝上,如同捧着无形的珍宝,接收地“气脉”的滋养。
随后,他凝神静气,将意识沉入丹田——这过程如同潜入清澈的湖底,需排除所有杂念,让意识变得如同纯净水般透明。
意识触碰到“意脉核心”的瞬间,核心便微微颤动,释放出一丝淡金色的“意”气——这丝“意”气如同柔软的丝线,直径约一毫米,顺着他的经脉缓缓上行:途经胸口的“膻中穴”时,带着温暖的感觉,如同喝下一杯热茶;途经咽喉的“突穴”时,带着清凉的触感,如同吸入一口晨露;最终从眉心的“印堂穴”溢出,在空中凝聚成一滴晶莹的“意露”。
这“意露”直径约半寸,泛着柔和的淡金色光芒,表面光滑如镜,能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景象——堤埂上的枯草、远处的守鱼棚、边的星辰,都在“意露”中缩成微的倒影,如同藏在水晶里的微型世界。
它比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更凝聚,不会因重力而轻易变形,反而带着“意”气特有的温润,仿佛有生命般,在空气中轻轻颤动,每一次颤动,都能带动周围“气脉”的同步波动。
月平缓缓抬手,手臂与肩同高,掌心朝下,将“意露”轻轻抛向虚空——他没有施加任何外力,既不推送,也不牵引,任由它在寒风的吹拂、大地“气脉”的牵引下,自由落向未知之处。
这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对“气脉”的信任:他知道,豆腐堰的“气脉”如同无形的向导,会根据定位的需求,将“意露”引向与“地脉歌声”共鸣的位置,完成“”与“地”的连接。
“意露”在空中划出一道柔和的弧线,轨迹如同抛物线,最高点距离地面约三米。
光芒随着下落的轨迹微微闪烁,亮度时强时弱,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却比流星更稳定,不会转瞬即逝。
月平能通过“意见”清晰地“看见”,它的周围环绕着一层极淡的“气脉护罩”——这层护罩由他的“意”气凝聚而成,厚度约一毫米,呈淡金色,如同给“意露”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能防止“意露”在下落过程中被空气中残留的邪祟之气污染,确保其纯净度。
同时,他还能感知到,地面下的土属性“气脉”正在朝着“意露”的方向轻微涌动——那些土黄色的“气脉”如同细的溪流,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意露”正下方的地面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的“气脉节点”——这节点如同大地的“脉搏”,每一次跳动都能带动周围土属性“气脉”的同步起伏,泛着淡淡的土黄色光芒,在冻土下形成一个肉眼不可见的能量漩涡,正等待着“意露”的落入,完成“”与“地”的能量对接。
就在“意露”下降至距离地面约半米时,远处守鱼棚方向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哼唱声——那是哥哥月龙的声音,带着几分憨直的烟火气,正断断续续地传来:“贺新年,过新年,新年呀年连年……”
这歌声并非通过耳朵听见,而是通过此前建立的“心心相映”之术,直接传递到月平的意识中,如同在脑海里响起的童谣,温暖而鲜活。
月平心中一喜——这正是“地脉歌声”的关键!
他此前通过“意鉴”传递指令,便是希望哥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哼唱童谣,用人类最质朴的情感韵律,唤醒大地“气脉”的共鸣。
哥哥的歌声虽不悠扬,甚至有些跑调,尾音处还带着未改的乡音,却恰好契合了“地脉”的本质——不追求华丽的技巧,只需要纯粹的生命力,便能与大地的“气脉”产生最直接的共鸣。
歌声通过“意脉丝线”传递到豆腐堰的“气脉”中时,奇妙的变化瞬间发生:地面下的“气脉节点”突然加速跳动,土黄色的光芒从冻土下渗出,在地面形成一圈圈肉眼可见的光晕,如同水面涟漪般向外扩散;“意露”受到歌声“气脉”的牵引,下落轨迹微微偏移,朝着“气脉节点”的正中心飞去,速度也加快了几分,表面的淡金色光芒与地面的土黄色光晕遥相呼应,如同两颗相互吸引的星辰。
月平能清晰地“感知”到,哥哥的歌声化作一道道淡褐色的“气脉波纹”——这些波纹并非直线传播,而是沿着“气脉”的流动轨迹,如同溪流般绕过堤埂的碎石、穿过麦田的根系,最终汇入“气脉节点”郑
每一道波纹都带着歌声的韵律,一强一弱,一快一慢,与“气脉节点”的跳动节奏渐渐同步,形成了一曲地共鸣的“地脉之歌”。
当“意露”终于落入“气脉节点”的瞬间,两种能量——“意露”的之气与“气脉节点”的地之气,如同久别重逢的挚友,瞬间爆发强烈的共鸣。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水不暖月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