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屋内发现的微型信号中继器,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专项调查组。内部信任的基石出现了细微却致命的裂痕。谁安装的?何时安装的?传输了什么信息?这些问题如同鬼魅般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技术团队对中继器进行了反向追踪和信号分析,发现其设计极其精巧,采用被动触发模式,只有在检测到特定关键词或声纹时才会激活并短时工作,随后迅速进入休眠,极难被常规扫描发现。传输信号经过层层加密和跳转,最终指向一个位于境外、无法追溯的虚拟服务器。
“针对性很强,安装者非常了解安全屋的内部布局和我们的工作习惯。”沈舟向陶成文汇报,脸色难看,“而且,从元数据分析看,它的首次激活时间……大致在付书云死亡前三十六时。”
这个时间点让所有人脊背发凉。付书云在交出证据地点后猝死,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安全屋就被植入了窃听装置。是巧合,还是灭口与监控同步进行?
专项组最高负责人震怒,下令立即启动最严格的内部审查程序,所有接触过安全屋安排、设备维护、以及核心证据链的人员,包括“破晓”组部分成员,都需接受问询和背景复核。调查工作不可避免地被拖慢了节奏。
(一) 安全屋的窒息
内部审查的阴影笼罩下,安全屋内的气氛几乎凝固。原本就有限的自由被进一步收紧,连日常交谈都变得心翼翼。负责保护的队员眼神中也多了几分审视,曾经的并肩作战此刻蒙上了一层猜疑的薄纱。
曹荣荣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福这种来自内部的、无形的压力,比危暐(Vcd)当年的暴力更让她感到无力。她站在窗前,看着外面被严格限定的活动区域,仿佛自己仍被困在危暐编织的那张无形大网中,只不过这次,网线的材质更为精密,更为冰冷。
孙鹏飞烦躁地来回踱步:“这算什么?我们拼死拼活,到头来还要被自己人怀疑?”
程俊杰相对冷静些,但眉头也紧锁着:“对方能渗透到这里,明我们的对手比想象的更无孔不入。审查是必要的,只是……感觉太糟了。”
梁露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照顾着情绪愈发不稳定的马强,但眼底的忧虑无法掩饰。
(二) 往事的烙印:第十四次暴行回忆——规则的溃疡
在一片压抑的沉默中,马强蜷缩在沙发角落,身体微微发抖,嘴唇无声地嗫嚅着。曹荣荣走过去,递给他一杯水。马强没有接水,却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她:
“他们……不是一个人……”他声音嘶哑,如同破旧的风箱,“是……溃疡……在流脓……”
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却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曹荣荣。她猛地想起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往事,那件事并非危暐(Vcd)直接出手,却最能体现其背后势力如何像“溃疡”一样,侵蚀健康的肌体,让规则从内部腐烂。事件的起因,是一起看似与危家毫无关联的、普通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
【回忆开始 - 规则的溃疡】
数年前,某地爆发一起因儿童奶粉质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健康事件,舆论哗然,民愤沸腾。涉事企业背景复杂,与危家并无明面上的关联。当时,刚入职不久、尚存几分新闻理想的梁露,敏锐地察觉到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官商勾结和监管漏洞,顶着压力进行深度调查。
就在她的调查即将触及核心,拿到关键证据(一批被刻意隐瞒的送检报告)时,一系涟巧合”发生了:
首先,她所在媒体的主管领导被“紧急约谈”,回来后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弯,严令她停止调查,并将所有材料上交。
接着,她联系的一名关键线人(某检测机构内部人员)突然“因个人原因”辞职,并彻底失联。
然后,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攻击她“收受境外资金”、“捏造事实博眼球”的污蔑性文章和水军评论。
更令人心惊的是,她当时正在交往的男友(一名公务员),其单位领导“无意直向他透露,梁露的“激进调查”正在影响他的“政治前途”和单位的“稳定”。
层层压力之下,并非来自危暐本人,而是来自她所在的系统、她依赖的渠道、她亲近的人。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大网,利用规则、人情、舆论,全方位地对她进行围剿和软化。她最终未能刊发那篇报道,关键证据也不翼而飞。事件最终以涉事企业被罚款、几个替罪羊被处理而草草收场。
事后很久,曹荣荣才在一次危暐酒后的吹嘘中得知,那家涉事企业的真正控制人,是“东山会”的一名早期成员。危暐轻描淡写地:“……一点麻烦,打个招呼,自然有人会去‘消化’掉。这就叫体系的力量。”
【回忆结束】
曹荣荣讲述完这段往事,安全屋内一片死寂。梁露的脸色苍白,那段被迫放弃的调查,一直是她心中的一根刺。
“溃疡……”曹荣荣重复着马强的话,“他们不直接杀人,而是让系统生病,让本该起作用的环节失灵,让坚持原则的人寸步难校付书云的死,安全屋的窃听,还有当年梁露遇到的事……都是这种‘溃疡’在发作。”
孙鹏飞狠狠一拳砸在墙上:“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群罪犯,还是一个……生病的系统的一部分?”
“可以这么理解。”曹荣荣目光沉痛,“危暐和他背后的.S.Y,就是寄生在体系内的最大‘溃疡’。他们利用体系的资源和人脉,反过来腐蚀和操纵体系,为自己服务。”
(三) “钥匙”与铁幕
就在内部审查和“溃疡”阴影令人倍感压抑之时,专项组最高负责人带来了一个突破性消息——经过最高层特批,用于解锁“遗产”核心数据的特殊权限“钥匙”已经到位!
沈舟立刻在绝对安全的离线环境下进行操作。随着一连串复杂的权限验证通过,最后几把加密锁被依次打开。海量的、更加详尽的资金流向数据、“东山会”核心成员的真实身份信息、以及部分与.S.Y相关的加密通讯记录,如同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呈现在众人面前。
然而,随之而来的并非喜悦,而是更深的震撼与寒意。
资金流向最终指向了几个看似完全合法、甚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慈善基金会和跨国投资集团,其运作复杂程度令人咋舌,几乎形成了一套独立的、隐秘的金融王国。
“东山会”的核心成员名单上,赫然出现了几位早已退居二线、但影响力犹存的元老级人物,以及个别在关键领域担任要职的现任官员的名字。
而关于.S.Y的信息依然包裹在最深的迷雾中,所有直接指向其身份的记录都被一种更高级别的、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加密方式封锁着,连这把最高权限的“钥匙”都无法开启。只在一些边缘记录中,频繁出现一个代号——“园丁”。
“园丁?”陶成文盯着这个词,“他在‘修剪’什么?还是在‘培育’什么?”
“无论是修剪还是培育,都明他的位置,高到足以俯瞰甚至塑造这片‘园林’。”鲍玉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S.Y,或者“园丁”,其层次可能远超他们的预估。
(四) “清道夫”的侧影
与此同时,对黑色快艇残骸特殊材料的溯源取得了进展。沈舟通过比对海量的全球特种材料供应链数据,结合一些非公开的军品流出记录,最终锁定了一家注册地在欧洲、背景极其神秘的私人军工实验室。这家实验室以承接“前沿概念验证”项目闻名,客户非富即贵,且极度注重保密。
有迹象表明,该实验室与“东山会”名下的某个离岸科技投资公司,存在长期、大额的资金往来。
“所以,‘清道夫’拥有的深海巨物、高速快艇这些装备,很可能就是这家实验室的‘产品’。”张帅帅分析道,“‘东山会’为他们提供资金,他们为‘东山会’提供……‘清理服务’。”
一条从资金到技术,再到武装行动的完整链条,逐渐浮出水面。这个犯罪网络的科技化和专业化程度,令人瞠目。
(五) 风暴眼
内审初步排除了“破晓”组核心成员的嫌疑,但安全屋的窃听器来源依旧成谜,内部潜在的泄密风险并未完全解除。而外部,面对逐渐清晰的、盘根错节且拥有惊人资源的对手,专项组感受到了泰山压顶般的压力。
“我们就像站在风暴眼里。”陶成文在“破晓”组内部会议上,“看起来暂时平静,但周围的漩涡正在加速。.S.Y(园丁)、东山会、清道夫、还有那个神秘的实验室……他们已经构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生态。而我们手里的证据,还不足以给予致命一击,尤其是关于.S.Y。”
“我们需要一个突破口,”鲍玉佳眼神锐利,“一个能直接撕开这重重铁幕的突破口。”
“或许,”沈舟忽然开口,调出了一段从“遗产”数据库中刚刚解密出来的、模糊的音频文件,“这个能给我们一点方向。”
音频质量很差,背景噪音很大,只能勉强听出是两个饶对话片段。一个声音年轻而傲慢(疑似危暐),另一个声音苍老而沉稳(未知)。
年轻声音:“……‘园丁’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苍老声音:(一阵模糊的咳嗽)“……他只看结果……干净些……别留尾巴……”
年轻声音:(略带不满)“知道了……‘清道夫’会处理好的。”
音频到此戛然而止。
“‘清道夫’……‘园丁’……”张帅帅重复着这两个代号,“所以,‘清道夫’直接向‘园丁’负责?或者,至少‘园丁’认可并知晓‘清道夫’的行动!”
这是第一次,将“清道夫”这个执行层的神秘角色,与最高层的“园丁”(.S.Y)通过音频线索关联起来!
“找到‘清道夫’,”陶成文斩钉截铁地,“就有可能找到指向‘园丁’的路径!深海那条线不能断,继续追查那艘潜航器和那个不明黑影!陆上,加大对已暴露的‘东山会’成员的监控和审讯力度,看能否找到‘清道夫’在陆地的蛛丝马迹!”
风暴眼中,新的方向已然确定。尽管前路依旧布满荆棘和未知的危险,但“破晓”组的目光,已经穿透迷雾,牢牢锁定了那个隐藏在最深处的终极目标。
第七百二十九章,在内部窃听风暴的阴影与外部铁幕被撬开一角的复杂局面中结束。“溃疡”理论揭示了对手更深层的运作模式,而“园丁”与“清道夫”的关联则为最终突破提供了关键方向。信任在危机中经受淬炼,而战斗,在风暴眼的短暂平静后,将迎来更为激烈的最终章。
喜欢基因暗码:血色螺旋请大家收藏:(m.86xiaoshuo.com)基因暗码:血色螺旋86小说更新速度最快。